【新教材】粤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4:00: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板书设计

第3课 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教学反思

4空气还藏在哪儿

教材分析

《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三、教学策略

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 空气。

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难点:

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准备

干海绵、粉笔、土块,水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妍妍在学校的洗手台上用海绵洗饭盒。彬彬的饭盒盛满了水,手挤压海绵时,有气泡冒出来。

问题: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气泡是从海绵里来的吗?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还藏在哪儿”。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海绵里的气泡

交流: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海绵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海绵里面有空气呢? 活动: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现象。 交流:有气泡冒出来说明了什么?

问题: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活动: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观察现象。 交流:为什么袋子会鼓起来呢? 小结: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2.活动2: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问题:粉笔、土块里也藏着空气吗?

交流:怎样知道粉笔、土块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活动:将粉笔、土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交流:有气泡冒出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小结: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三、拓展

问题: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粉笔、土块里? 交流:还有哪些物体里面也藏有空气呢?

任务:课后把其他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板书设计

第4课 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反思

第2单元 我来做小船

5哪些物体是浮的

教材分析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1课。本课选择一年级学生喜爱的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而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从现象的观察中了解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起来的。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研究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中做出简单的猜想,并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流,了解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2“我来分一分”,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分类,并对能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

学情分析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本单元的开篇课。学生在生活中,包括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都能帮助学生收集许多关于浮沉现象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无目的、零散的和无序的。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

教学策略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及观察活动,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