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江山图到理想环境下的人居环境探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8:1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摘要:研究人类聚集居住与环境间的和谐景观环境,在中国山水画中找寻并探讨古人理想空间格局的人居环境。本文以泰安作为山水城市营造的经典案例,分析当代人居地域环境的合理发展方向,在尊重自然的原则下适量开发自然,及时进行保护与修复,使得人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关键词:山水;山水格局;人居环境

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探索居住环境,经过千百年的曲折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对自然和人类聚居的有利模式,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宜居的家园。居住地域环境不再是单纯为了生存、生活、避难、防御为目的的环境,更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和自然的多重反应。但当今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大量被毁害,自然的自我修复调控能力已接近零,环境已是岌岌可危。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现代研究学者一直在反思: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如何相处?作为景观的从业人员探究理想的人居环境应放在首位。

1 现状问题

在城市进程和工业生产大张旗鼓的建设下,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已经淡然离去,“如果将建设‘山水城市’理解为匆忙地在这些地区搞开发,实际上背离了‘山水城市’的方向,‘山水城市’也就名存实亡”。现阶段,人居环境的问题主要有:①自然破坏急需恢复、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草地退化严重。②城市无限制扩张发展,人类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气、资源需求已超过自然净化和生产能力,自然已在超负荷运作。③传统与地方性景观文化的空间构成格局丧失,文化内涵表面化。 2 山水画中理想山水格局根源 2.1 生理上的庇护

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原因有4个方面:①可庇护环境的气候、水位、风向、日照相对稳定,人类可依照经验辨析和利用环境优势进行生活。②由于人的视域有限,看不见的背后必须是可靠的、安全的,并能有效逃避危险,正如早期的山顶洞人,背靠山崖、悬壁开洞来躲避防御。③人类为寻求食物可在山林采摘和狩猎,山地动植物较为丰富,可为人类生存提供果实和猎物以及生火的木柴。④可排除潜在危险,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是有限的,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具有确定性和整地感。在人居环境建造时有明显边界和围和,或是山川、水域的阻隔,或是城墙的护卫。在人聚居环境中总能出现,以强化人的安全感,使人们对区域领域产生生存依赖,促进人类聚居的捍卫意识。 2.2 心理上的可游可居 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王希孟(宋)的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见图1),“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可游可居”思想境界意味着人居景观环境的建构是人与物生存空间、人与人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山水画中的体现。人在环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为“游”,乐享起中。所谓“居”是人在地域环境下的长期生活感受,以使“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而达到“乘物以游心”强力的内心感受。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由此也决定

中国山水画中可居可游的思想和构图是将理想人居环境集大成。 2.3 精神上的隐逸

隐逸山野别业的高士多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者,与画者对山水自然景观的“可游可居”、“天人合一”的意境思想密切结合的关系。在文人诗句中,对景观环境精神依赖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情趣;有《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霞水景;有《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灵、幽美意境,显示出闲情偶寄自成高格的情怀。同时勾画出景观的时间(秋天日路、夜晚)――空间(水岸边、深林)――人活动(赏景、弹琴)。而文人高士心中隐逸的“桃花源”在千百年人们心中都挥之不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景观模式:“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对“仕”与“隐”相互结合的理想环境之地,其环境特点有:①有山有水的环境庇护,阡陌纵横的山林。②隐秘的出入口,入洞蛇行、先狭后宽、夹岸桃花、水尽山出,其上一洞仿若有光,豁然开朗。③“缘溪行”出入口与内外链接需要经过走廊、曲径、通道。④聚居在开阔平坦的土地,出洞后开阔的盆地(见表1)。 3 理想山水格局基本结构特征 3.1 连绵的山峰环抱

在长卷中画的每部分都有主次之别,以高山、主峰为基址背景和衬托在画中开卷首段。以山景为主,树木茂盛,沿山路九曲盘旋直通山间古寺,期间瀑布倾泻,流水入江;亭台楼阁错落置于平坡山间处时隐时现;远山清丽的色彩被云雾环绕,云雾弥漫的山谷,远处山峰耸立,山体直插云腰之间,形成无限深远的效果。在画中感受到群山的深远和高远“气脉相通”;山势上遥相呼应,如右岸山势向左倾斜,左岸山势向右倾斜,形成群山环抱的基址;近处山体山中多奇珍异草、异树、果树、树林在其穿插溪桥、水榭,形成植被隔离保护带,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调节气温,营造小气候,形成风景如画的自然风景;在道教中的仙山、佛家的“物我和一”、士大夫的隐逸,在山川中形神合一。 3.2 大江河流的前景 大江、河流为基址前景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水源,便于灌溉农田,并为人类提供水产品。在《千里江山图》中,开阔平远的空间将视线引向水天之际,近景处水浪轻微起伏,江面辽阔无垠有商船和渔船往来,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均有活动人群。人类最早出现地临近水源,提供给人们饮用和生活,水流在流动和冲蚀下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洪泛区给河流和缓冲区带来肥沃的土壤,岸边是水陆交错带地带,也是生物种类最为繁多的地带,所以,在文人心中水是“不死之水”,并在画中重点描绘。

3.3 中间开阔的平原

在近岸平坦地势中有小道通行和散落树丛遮挡村落,在画中是聚集的人家、平坦的农田。人物在画中有的是挑柴夫、商人等在其间小道上穿行;有的是桥上行人和舟船忙碌;有的是家中人们的交谈。均在四面围合中间平坦开阔的地势展开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山间盆地环境给人以生产发展的肥沃土地,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给自足,形成古人戏文中所说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与文人心中远离喧嚣纷争的室外桃源。 3.4 与外界联系的豁口

人与外界常以道路和豁口作为联系方式,物质与外界物质交换常以河流和谷地延伸的方式,其人居环境出入口常为洞口、水口、门口在画中往往出现木栈桥和蜿蜒的河谷小道联系和沟通各相邻近的闭合空间。在千里江山图中,进入道路唯一且狭窄,时隐时现,曲径通幽给人以探索神秘,以一座长桥横跨江面链接岛上渔民和人居的村庄,形成一片繁华景象。一方面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另一方面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外交流通

道,是物种空间运动的必经之地,具有最高的资源密度、最丰富的种类,豁口是动物的迁徙通廊,因而是猎采最佳场所。在旱季,河流廊道可能成为水源供应区和大量植物生长的地方,也是物质、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高密集场所。 4 人居环境的现实表达 古人对与山水间人居聚居环在《阳宅十书》有“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的定论,其中泰安在人类山林聚居环境的选址上可谓代表。原有泰安古城地理位置的选则与周边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泰安古城的形成是围绕自然山水环境的庇护发展而来,从起初人类早期栖息的大汶口到岱岳镇,直到后来东移形成乾封县形成泰安雏形,泰山周围因适宜稳定的环境聚落越来越多,并带动城市庙宇发展形成泰安山水格局的一部分。 泰安处在岱岳山水地形、轮廓的形胜中,城市发展得益于“山”、“水”,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形态格局,其地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逐步倾斜趋势,中部平坦地势受洪积冲蚀形成丘陵河谷平原。泰安北部以泰山为主山形成天然屏障;南部的徂徕山为案山形成视线呼应;西北部的金牛山为岗阜,将西南屏障环抱,3座山在山水格局中成三足鼎立之势(见图2)。泰山山脉在地域广阔的平原之上绵延余公里,盘卧平方千米,依次为中天门海拔860m,南天门海拔1460m,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m,与泰城丘陵平原地势形成强烈反差,在山体节奏上有“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泰安城市是将泰山为背景,衬托和保卫人们聚居的环境;在空间上产生山外有山、重峦叠嶂的视觉感受;在城市天际线上,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天际轮廓线,增加泰安城市风景的深度感。山脉众多水系环在视野中形成清晰的山体轮廓线,成为天然的参照系统,给人方向感、安全感、归属感。 山脉众多水系环绕,在山脉中产生“溪”、“河”、“泉”、“池”、“井”、流入山下城市汇集成泰山西溪的奈河、泰山中溪的梳洗河、泰山西麓桃花峪北部山谷的伴河。水路交织环抱与泰山并与之对望(见图3),并以河流水系为主的生态廊道口是生态体系中自然生态过程的集中体现,在大尺度山水格局中比例较小,但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城市河流作为山水城市最主要的自然廊道,起到了泄洪、调节气候、生物通道等生态功能。以水口山为障景、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出入口常为洞口、水口、门口,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廊道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核心。以河流、水池为选址基地的前景;以开阔平原与冲积扇为选址基地中部;以高山环抱为选址基地的背景,从而形成理想山水格局特征。可见,泰安营建布局占据地利优势,是利于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居住场所。 人聚居的城市是以泰山玉皇顶为轴线连接岱庙(见图4),在街道布局上方正,城内16条街。泰安城外城厢共13地方散落其中,个自有不同功用,有粟、蔬、果、鱼、薪炭、器物;有百货杂陈;有园圃;更有每日客人云集,夜半灯火通明,一派人居生活气象。在山间和水系周围植被茂盛环绕多植花果树,植被覆盖率达80%,(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山麓垂直植被分布明显,从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因此,景观差异度高、植被种类丰富,形成多处水源。植被包裹山体、环绕水系起到了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其在气候上,减轻西北寒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在土壤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气象上,山体的垂直绿化将新鲜空气补充进城市中。丰富的植被从中可以调节人居环境气候,游走于山涧和城市中,可感受画中所言的“可居可游”,泰安古城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规划设计。 5 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反思 5.1 保障基本生活质量

栖居环境可给人们提供水源、食物、生活场所,营造宜人的环境,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环境建设的最低标准。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和安全环境,促进人与人交往和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宜人的环境能缓解紧张压力、放松心情,使人们拥有新鲜空气和静谧的环境。 5.2 在空间格局上的合理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