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2:57: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

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 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 和 属于第一个等级。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此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辟世”指逃避尘世而隐居。联系《论语》选读教材中的人物不难找出代表人物,如长沮、桀溺等。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成人”是有智慧、不贪心、勇敢、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②现实中的“成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而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消极避世,归隐山林,不能算作“成人”。

参考答案:(1)长沮 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

(2)不能。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论语·宪问》)

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论语·宪问》)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 。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

答:

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

(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材料二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材料三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

解析:(1)根据“唯仁者”,可以看出“礼”的基础;根据“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礼”的作用。

(2)根据关键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可以概括出“中立不倚”。根据关键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概括出“以‘和’为美”。根据关键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概括出“实行稳健主张”。

参考答案:(1)仁 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②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选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③宽容包容,以“和”为美,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他们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论语·子路》)

“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意。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庸》)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材料三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对音乐的态度。

答: (2)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答:

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因此具有政治教化功能。材料二、三、四都强调了正统音乐的地位。

(《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