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专题鉴赏诗歌的形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24: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16 鉴赏诗歌的形象(测)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10分,共100分。)

1.(2016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文后各题。(10分)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5分)

【答案】(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

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获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答分析:这是一种

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5分)

【答案】①颈联写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

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②尾联写到正是过江之时,且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 1 - / 14- 1 -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

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愁”;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2.(2016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三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10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

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

【答案】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

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解析】

试题分析: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

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

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

- 2 - / 14- 2 -

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答案】①又,再一次。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

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

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3.(2016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

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解析】

- 3 - / 1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