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复习纲要 岳麓版 必修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0:29: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复习纲要

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

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学习方法: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方面的主张。

政治思想 “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孝悌、爱人、忠恕。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以德为政”。 礼:周礼:君臣父子,“四勿”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天是最高的人格神,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式 位。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1、孟 子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A、尊王贱霸 B、重民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敬鬼神而远之: 原因 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 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

(2)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影 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 子 主要思想:

(1) “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3)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影 响: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2、墨子的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政治思想 (2)主张“尚贤”“尚同”

(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 (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文学、美学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的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份。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实行的原因: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4、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5、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5、评价:(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第四课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