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浙江卷)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4:06: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年浙江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胡征善

2013年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的命题严格遵守《考试说明》,体现《考试说明》的权威作用和指导作用,全卷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考查知能范围均与《考试说明》吻合。进一步说明高考备考谁不按《考试说明》安排复习而沉溺于“题海”,谁就会“吃亏”“受苦”且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孔碳可用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

B.pH计不能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ks5u C.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细菌的DNA链中有砷(As)元素,该As元素最有可能取代了普通DNA链中的P元素

D.CH3CH—CH2和CO2反应生成可降解聚合物[ O—CHCH2—O—C ]n,该反应符合绿

O CH3 O 色化学的原则

【解析】A选项:氢氧燃料电池要求电极必须多孔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具一定的催化作用,同时增大气固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C选项:As和P同主族。甲基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聚碳酸酯,原子利用率达到100%,生成的聚碳酸酯易降解生成无毒无害物质,所以此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原则。B选项:pH计可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ks5u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 灼烧 溶解 过滤 萃取 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放在铝制容器中 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解析】A选项: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缺少了氧化过程,萃取后还要分液。B选项: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必须使温度迅速提高至约170℃,不可能是水浴加热(水浴加热温度最高只能达到100℃)。D选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过程,不破坏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加水后又溶解),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等重金属盐溶液变性析出(变性是不可逆过程,蛋白质失去了生理活性,加水不再溶解)。C选项:

———

通常认为是Cl替换氧化铝中的O2而形成可溶性的氯化物,所以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Cl破坏。

9、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Z W Q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解析】由“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可推出X为C,因此Y为O,Z为Si,W为S,Q为Cl。A选项:Na和S可形成类似于Na2O 2 的Na2S2。Z与Y组成的物质是SiO2,SiO2是原子晶体,熔融时不能导电。C选项:S得电子能力比Cl弱。D选项:C、

O元素都能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是2,3,5,5-四甲基-4,4-二乙基己烷 B.等物质的量的苯和苯甲酸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不相等 C.苯与甲苯互为同系物,均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OH OH OH …… D.结构片段为 …… 的高聚物,其单体是甲醛和苯酚

【解析】A选项:题给化合物正确的名称为2,2,4,5-四甲基-3,3-二乙基己烷。B选项:苯甲酸的分子式为C7H6O2,可将分子式变形为C6H6·CO2,因此等物质的量的苯和苯甲酸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等。C选项: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1、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KI及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

———

已知:3I2+6OH==IO3+5I+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右侧发生的电极方程式:2H2O+2e==H2↑+2OH

B.电解结束时,右侧溶液中含有IO3

C.电解槽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KI+3H2O======KIO3+3H2↑

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

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不变

——

【解析】电解的电极反应为:阳极 2I—2e== I2 左侧溶液变蓝色

———

3I2+6OH==IO3+5I+3H2O 一段时间后,蓝色变浅

阴离子交换膜 向右侧移动

——阴极 2H2O+2e==H2↑+2OH 右侧放出氢气

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

——

电极反应为:阳极 2I—2e== I2 多余K+

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迁移至阴极

——

阴极 2H2O+2e==H2↑+2OH 保证两边溶液呈电中性

12、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HY<HX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c(X)>c(Y——

)>c(OH)>c(H+)

Ka(HY)·c(HY) ——+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c(H)= — + c(Z) +c(OH)

c(Y)

【解析】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三种酸HX、HY、HZ,根据滴定曲线0点三种酸的pH可得到HZ是强酸,HY和HX是弱酸,但酸性:HY>HX。因此,同温同浓度时,三种酸的导电

性:HZ>HY>HX。B选项:当NaOH溶液滴加到10 mL时,溶液中c(HY)≈c(Y),即Ka(HY)≈c(H+)=10—pH=10—5。C选项: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早被完全中和,

——

所得溶液是NaY和NaX混合溶液,但因酸性:HY>HX,即X的水解程度大于Y,溶液中———c(Y)>c(X)。D选项:HY与HZ混合,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c(H+)= c(Y)+ ——

c(Z) +c(OH),又根据HY的电离平衡常数: —

Ka(HY)·c(HY) c(H+)·c(Y) —

Ka(HY)= 即有:c(Y)=

c(H+) c(HY)

Ka(HY)·c(HY) ——

所以达平衡后:c(H+)= + + c(Z) +c(OH)

c(H)

13、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焰色反应 观察到黄色火焰(现象1) 滤液 银氨溶液 无银镜产生(现象2) NaOH (aq) 水浴加热 试液 NH3·H2O(aq) Na2CO3(aq) 无沉淀(现象3) 气体 调节 滤液 Na2CO3 (aq) +H 沉淀物 白色沉淀(现象4) pH=4 沉淀物 溶液 H 2O2 KSCN(aq) 血红色(现象5)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Ca2+,但没有Mg2+ D.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2+

【解析】A选项:因加入了NaOH (aq)和Na2CO3(aq),在滤液中引入了Na+,不能根据滤液焰色反应的黄色火焰判断试液是否含Na+。B选项:试液是葡萄糖酸盐溶液,其中一定含葡萄糖酸根,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葡萄糖酸根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选项:溶液加入H2O2 后再滴加KSCN(aq)显血红色,不能证明葡萄糖酸盐试液中是否含Fe2+。正确的方法是:在溶液中滴加KSCN(aq)不显血红色,再滴入滴加H2O2显血红色,证明溶液中只含Fe2+。若此前各步均没有遇到氧化剂,则可说明葡萄糖酸盐试液中只含Fe2+。C选项:根据“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信息,在过滤除去Fe(OH)3的滤液中分别加入NH3·H2O(aq)和Na2CO3(aq),加入NH3·H2O(aq)不产生沉淀说明滤液中不含Mg2+,加入Na2CO3 (aq)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Ca2+。 ks5u

26、氢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现有两种可产生H2的化合物甲和乙。将6.00 g甲加热至完全分解,只得到一种短周期元素的金属单质和6.72 LH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甲与水反应也能产生H2,同时还产生一种白色沉淀物,该白色沉淀可溶于NaOH溶液。化合物乙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分解得到H2和另一种单质气体丙,丙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25 g/L。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