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8:43: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 →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1

3、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

A.向右上方 B.向左上方 C.向右下方 D.向左下方 4、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 )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5、若利用小麦的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6、下面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调节器 ⑤转动粗调节器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③②⑤④ 二、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目的 淀粉 还原性糖 蛋白质 脂肪 实验材料 1%葡萄糖溶液 10%鸡蛋清溶液 植物油 化学试剂 实验要点 逐滴加碘,摇匀后观察 摇匀后,加热至沸腾 先加5%NaOH,振荡后,滴1%CuSO4 颜色变化 变蓝 红黄色 紫红色 1%淀粉溶液 碘液 班氏试剂 双缩脲试剂 苏丹染液Ⅲ 逐滴加入,振荡至颜色不变 橘红色 未知样品的成分鉴定 切碎→研磨→过滤,过滤液用于检测 知识迁移:糖尿病病人家庭简易检测法

提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练习

1.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0C和300C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0C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班氏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红黄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 三、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观察成熟植物细胞产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了解渗透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

2

界溶液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三)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

仪器试剂:显微镜、目镜测微尺、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10%、20%、30%的蔗糖溶液 (四)实验步骤:

取材(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展平→加盖玻片→镜检(低)→30%的蔗糖溶液→引流,重复1-2次→镜检并记录→滴加清水→引流,重复1--2次→镜检→观察记录 (五)实验结果:

1.选用的洋葱应为紫色。原因是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 2.质壁分离的“质”是原生质层,“壁”是细胞壁 “质”和“壁”之间的空隙是蔗糖溶液,为什么?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3.如果用0.18mol/L的KNO3(或尿素、乙二醇等)溶液做此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发生质壁分离后又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为KNO3(或尿素、乙二醇等)可进入细胞液 知识迁移:

1.如用50%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结果?

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细胞死亡 2.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内部条件:具有半透膜 外部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六)练习

1.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将 ( )

A.吸水 B。失水 C吸水与失水达到动态平衡 D.不吸水也不失水 2.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吸水能力会逐渐 (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等于零

3.若向日葵某一组织的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液的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间的浓度关系是 ( ) A.A>B>C B.A>C>B C.B>C>A D.B>A>C

4.植物细胞完成质壁分离,且原生质层不再伸缩时,细胞将 ( ) A.吸水 B.失水

C.不吸水也不失水 D.吸水和失水达到动态平衡

5.将甲、乙两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 )

A.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但甲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6.将洋葱表皮细胞浸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质壁分离又逐渐复原,其原因是 ( )

A.细胞液中的溶质透出细胞 B.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只允许水分进入

C.K+ 和NO3 进入细胞 D.水分和溶质自由进出细胞 7.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仍不能证明的是 ( ) A.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大小 B.验证渗透作用

C.鉴定细胞死活 D.证实渗透吸水是主要方式 8.将新鲜的肉用盐腌制后不易变质,其作用是 ( )

A.食盐水有杀菌作用 B.浓盐水中含水少,细菌无法生存 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9.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中的液泡体积和颜色变化情况是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