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4:46: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人本理念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615)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指导思想的德育人本理念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德育人本理念是一种“应然”状态,如何将“应然”变为“实然”,即将德育人本理念变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实践,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一、德育人本理念的研究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出于对传统德育 “无人”特征的反思和批判,德育理论界产生了许多德育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如情感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人性化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论、德育导师制等。这些模式都批判了社会本位视野下德育过程中对于人的完整性、主体性的忽视,具有浓厚的德育人本情怀。
班华认为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的精神,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德育在对待人的态度和方式上由物化走向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放;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的生活整体整合,提出以道德主体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德育。李萍基于对德育发展趋势的考察,提出现代德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她指出:由于道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因而,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化”的过
程,而今教育不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在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在人的外在需要和满足的层次来把握道德教育,势必将其引入道德功利主义、空想主义的歧途。
王建敏在《道德学习论》中提出了德育人本化的概念,认为德育人本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正引领着当前整个学校德育改革的潮流”。她把德育人本化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之成为个体健康人生之必需;二是德育的过程与方法,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的痕迹。她指出,德育的本质功能在于人的德性发展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主体性教育得到广泛好评。在这种背景下,德育人本思想从人本教育中独立出来,引起人们注意。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日益现代化,社会也日趋人化,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反映了这种人化的趋势和理想。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之本位,从这种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出发,德育之价值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之展现与增强。”她明确指出,“以人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身以发展动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时时受制于社会、受制于客体。”
德育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回
归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生活本身,仍可谓任重而道远。由于现实德育过程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并始终困扰着德育人本理念的实施,所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德育人本理念的内涵 (一)主体性原则
德育人本理念的主体性原则有三层含义;其一,学生是道德行为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性的工具。可见,人实质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如果学校德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只能造成德育的低效率。其二,在德育目标上,促进学生(即道德主体)成长成才,使其德性获得完满发展。规范人和发展人是德育同时兼具的两种本质,前者是以社会哲学为视点,而后者则以人学哲学为角度。德育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自然指向人的发展。其三,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即在交往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二)发展性原则
德育人本理念的发展性原则要求学校德育尽可能关注人的德性完善,通过道德规范到道德超越的跃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糜海波博士认为,只有当道德不仅作为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而且作为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源头,能推动他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时,道德教育的实效才有望得到理想的实现。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