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0:02: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者 园
近年来,教师的素质问题被人们广泛重视,对教师素质的认识更是数不胜数,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精神关系着民族的希望,教师素质提高关系着民族未来等等。我认为教师是人之楷模,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做人,所以教师的素质对每一个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要用渊博的人文知识、睿智的谈吐言论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而且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需用高大的人格魅力、得体的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时时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精神品质。所以,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成了重中之重。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假如一个教师还囿于“一册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满足于原有自己所掌握的那“一桶水”上,而不随形势发展改变自我形象,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被历史潮流所淹没。教师应在剧变的社会思潮中做“常流常新的小溪水”,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经常地进行教育创新, 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真正能引领先进的观念或理念,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并且,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师德不够高尚,将带坏许多学生。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常修为师之德,做一个有风格的人、有风度的人、有风骨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正直无私,富有爱心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言行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教化学生。
二、提高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最大的美德莫过于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谈不上业务的熟练;没有敬业精神,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不断追求和进取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成就师业,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乐于奉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其思想品德的再现过程。要作到教书育人就必须有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会主动、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会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 “如果一个教师只热爱教育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热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些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教育
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一定要有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除了在学习生活中关心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得尊重学生,因为学生受生理、心理等的限制,平时调皮贪玩,活泼好动,在生活、学习中免不了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或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教师对此不能轻描淡写、不闻不问;也不能上纲上线、疾言厉色,两者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给他们成长带来危害。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经常性犯的错误,帮助他们找原因,究根底。只有对症下药,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重犯,更何况“创造就难免犯错误,而错误可能就是产生新发明新创造的前奏”,一些所谓的“小毛病”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原则允许下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患得患失的错误,从学生偶而所犯的错误中要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不应过分苛求学生,要与学生多进行和风细雨式的对话,少用急风骤雨式的训斥。这样,师生间的沟通多了,交流密切了,就会增进双方的了解,只有彼此了解,才能促进自己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
教师的知识素养指的是教师要有学科专业水平和广泛的文化底蕴,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如不精于业务或不懂业务,则教不好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同年龄同性别的不同学生,其心理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
识,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若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则教无所施,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若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也就失却了在艺术境界中翱翔的所凭借的空气”。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每一个教师,都要切实把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并要逐步达到精通的地步。
教师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专业水平。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精练的讲解、合理组织教学的能力,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都值得学生羡慕和学习。的确教师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否则就无法适应知识激增、教材不断更新的要求。尤其是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理科)比重明显增大,在这种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不能局限于“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引导学生找到水源的关系。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尤其要掌握跨学科联系的本领,文理学科互相渗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自觉地进行更新和提高,努力构建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那么教学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四、形成教师自觉的反思意识,加强教学反思
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最好的证据。在近代教育史上,杜威率先强调了教学要有反思或反思性。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综上所述,对教师来说,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不断加强学习,注重教科研,教科研是教师自身高层次的进修,自觉开展终身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