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17: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

(初稿)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中的运用。主要介绍在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的几种主要的方法,包括形训、声训、义训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 注释 训诂

所谓“训诂”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而训诂学则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古书中的文言文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书中的语言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的主要工作:就是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凡是古代语言书面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它主要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等。

训诂的主要功用:利用训诂知识能够帮助教育者指导古文的教学工作,帮助读者指导古书的阅读和整理,还可以指导古文工作者对辞书的编纂工作。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的教学当然离不开训诂知识,每一位古文教学工作者当然也是一名训诂工作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训诂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古文教材并不是处处都有注释,需要教师随时补注,即使书中有注释,也需要教师订正。利用训诂知识可以帮助教者更加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更好的开展文言文的教学工作。

中学文言文的注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成就、影响;课文的基本内容,基本特色,以及课文的背景知,内容、主旨。

2、文言文解释:对古诗文作逐字逐句的对照翻译,对重点字句作规范的注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在注解时做到了难字有注音,实词有注释,虚词有说明,句式有分析,力求准确简明,帮助教者和读者准确的理解全文的意思。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基础工作,词义的训释也是中学文言文注释的基础与核心,在文言文注释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表义单位,同时它在古代书面语言发展历史中变化最大,速度最快是阅读古书的主要障碍。只有在准确的掌握了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句意,篇意。因此对词义的注释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解释词义是中学文言文的基础和核心,中学文言文对词义的训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形训

一、形训的含义及方式

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建立起来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古代的汉字以单音节为主基本上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要

1

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

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不少以形训为训释方法的注释,而以形训为训释方法的对象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出现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如: ①、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凸 凹”为象形字,通过分析字的形体轮廓就能解释字的含义: 陷下成坑为凹,高出平面为凸。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荀子) ..“上、下”为指示字,也能通过抽象性符号解释字义: 上边和下边加一短线表示“上”和“下”。 ③、彼众我寡。 (《孟子》) .

“众”会意字,根据字的形体也能解释字的含义: “众”:三人为众,众多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得到多助,失到寡助》) ..

“城、池”这两个形声字的形旁就分别指明了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因此形声字的形符也是辩析词义的一种方法。

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像这种利用形训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注释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当然恰当的利用形训在解释字意时还有一定的作用。 二、形训的作用

1、形训能探求字的本意,把字的意思解释的更加清楚。 从字形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探知出这个字当初为什么这样写,从而解释出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即本义。本义就是指在词的若干联系的义项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中学文言文中利用形训探求字本义的例子不少。如: ①、“休”:人在树下休息,表示休息。 ②、“武”:指人拿兵器走。 ③、“取”:是手拿一只耳朵。

2、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如: ①、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纳諫》)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白居易) .

“从”有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又是由“从”的字形体现的本义的引申出来的。“从”的本义就是“跟随”。例1就是用的本义,例2“从”是“自、由”,例3“从”是“参与”的意思出都是由“从”的本义引申出来的。 再如:“初”的本义是“开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暮春初,会于稽山.阴之兰旁。”就用的本义。由“开始”可以引申为“刚刚”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諫》:“令初下,群臣进諫。”。 .当然形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是因为:

1、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形训还必须借助古文字资料。

2、汉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时字的本义并不是词的本义,所以在确定词的本义时,字形也只能做为参考。

2

3、形声字的义符只能提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本义。

因此在运用形训探求词义时也只能本字才根据字形探其本义,如果用借字来解释本义就会犯“望文生训”的毛病。

声训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的含义。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文字的意义与字的形体关系密切,但发展到后来,人们用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规定文字的读音。文字的语音和意义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中学文言文注释中有大量利用声训方法来解释字(词)的含义例子,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注释上。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是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通假字。但是这个借字和本字之间一般只有音相同或音相近,意义上却没有联系,如果单从借字上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因此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注释往往采用从声音入手,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字、词的意思。在运用声训注释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利用形声字。如: ①、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纵”通“纵”,合纵。(《过秦论》贾谊) .

②、景翳翳以将人。 “景”通“影”,日光。(《归去来兮辞》陶潜) .

③、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离骚》屈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如: ①、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鸿门宴》司马迁) .②、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震慑,恐吓。(《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

③、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陈情表》李密) .④、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苦的样子。(《祭十二郎文》韩愈) ..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采用形声字训释,还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释都能说明通假字本来的意思,防止望文生义,纠正理解上的失误。

当然在进行声训时,还有两点要注意:

1、所谓音相同或相近,必须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就不可靠。

2、在进行声训时还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义训

义训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是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直接说明某词有含义的方法.义训的特点是简明而准确,义训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占的比例很重,注释中很多字词都采用义训的方法。但归纳起来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同义,反义的角度看有: (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来解释词义。像这种训释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就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