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5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4:4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秋期新课标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 春景 教学目标: 教 学 目 标

一、能听辨出 《致春天》的乐曲结构以及主题每次出现时的情绪变化。

二、在聆听柳琴独奏曲 《春到沂河》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并记住柳琴的音色。 能简单描述乐曲所表现的 \春到沂河\的意境。

三、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小鸟小鸟》,表现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能说出歌曲各乐段在节奏、旋律、歌词内容上的不同。 四、能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春雨蒙蒙地下》,并背唱歌曲,能和同伴一起编创节奏,在合适的地方用沙槌为歌曲伴奏和表演。

五、认识切分音(一),能正确运用于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懂得切分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表演:《小鸟、小鸟》、 2、《春雨蒙蒙地下》,音乐知识:切分音 3、聆听:《致春天》、柳琴曲 《春到沂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 ”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 ”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 ——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现在新教材都很注重合唱教学,这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切不可加快速度,要循序渐进,最好之前要做些音程的练习,特别是相近的几个音。 第二节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 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 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二、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这首歌曲的难点地方是弱拍和切分节奏的演唱,而且这首歌曲要有强弱对比,所以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既要很好的解决难点,又要教会学生有感情有强弱的去歌唱。 第三节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 热烈。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聆听 柳琴曲 《春到沂河》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方式:

(1)直接导入。播放乐曲引子部分,学生聆听后想象,说一说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为乐曲命名。交流分享之后,教师点出曲名《春到沂河》,简单介绍作者。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也不要追求答案必须与乐曲的名字相一致,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

(2)也可从聆听《沂蒙山小调》入手。先播放歌曲或听教师演唱,然后让学生跟着哼唱一段,熟悉旋律。接着播放乐曲《春到沂河》的引子部分,引导学生听出乐曲的旋律是来源于这首歌曲的曲调。 2.初听第一部分,熟悉主题音乐。聆听后,可指导学生通过哼唱或竖笛演奏等方式来熟悉主题音乐。 3.认识演奏乐器柳琴。可先引导学生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很多学生可能并不认识柳琴,只要能听出是民族乐器、弹拨乐即可。接着,借助教科书插图、实物或视频,在与琵琶做外形的比较中,认识柳琴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法,并请学生随着主题音乐模仿柳琴演奏的动作,记住柳琴的音色。

4.完整聆听乐曲。教师可结合第一、第二部分在速度上的变化以及曲名《春到沂河》,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沂河的\春\不仅有大自然流水潺潺和万物生辉的景,更有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学生听后交流和分享。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一、聆听乐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能听出乐曲相同的部分, 并能说出它们在速度和情绪上的不同,选出与各段音乐情景相应的画面。

二、能感受到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新疆风格,说出其演唱音色的特点。 三、用自然、朴实、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和《迷人的火塘》,边唱边表演; 能背唱《巴塘连北京》。

四、在学唱和听辨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切分音(二);能和同伴一起合奏竖笛曲《土拨鼠》。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打起手鼓唱起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

一、聆听 歌曲 《打起手鼓唱起歌》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聆听前设问:这首歌曲具有我国哪个地区风格?

听后,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衬词等方面回答,当中可复唱 《新疆是个好地方》和 《丰收的节日》等以前学过的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片段,在唱与听中比较和归纳。

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表现的情景和情感。聆听时,可请学生边听边做几个新疆舞蹈的动作,听后结合歌词内容和律动体验来回答。

3.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音色。听前可先复习演唱的形式和人声的音色,在与女高音音色的比较中,请学生说说女中音音色上的不同特点。 4.简单介绍曲作者施光南。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