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5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1:4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小白船》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3/4拍歌曲,所以在律动时可加入一定的打击乐器,这样会显得整个课堂热闹起来,但在热闹的同时,教师要具体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打击乐使用的方法和学生敲打的步骤都要一一交代清楚。 第三节

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 《小白船》和 《真善美的小世界》,做 《小白船》的编创表演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唱好歌曲的两个声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

二、音响小品创作活动5.乐器伴奏,编创活动,丰富表现。

(1)运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打击乐伴奏谱,为歌曲伴奏。可先请学生用捻指、拍手、跺脚和摇手等声势动作练习节奏,待熟练掌握后再选择相应(或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如:

(2)分组即兴为歌曲创设情景,用打击乐伴奏并演唱。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分成三

组:演唱组,有感情地演唱歌词;造型组,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意境,用姿态表现;打击乐组,

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伴奏谱和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编创伴奏音型来伴奏。活动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差异,立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尽量提高表演、表现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不能因为加入了打击乐器的伴奏,而破坏了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3)分小组设计演唱、演奏和舞蹈等形式,合作表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小组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讨论和设计,然后分组展示,各小组相互进行交流与评价,进一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用自己的特长提升表演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形式由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作一些指引,如:齐唱一竖笛吹奏与打击乐演奏一合唱一唱、奏、舞结合…… *五线谱版因排版的原因,没有提供打击乐伴奏的谱例,教师可参考简谱的配器,在\体验节拍\的活动中,把学生编创的节奏型有机结合,形成多声部的伴奏谱,然后让学生讨论和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来完成。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任务:表演一段音响小品,反映“幻想”的主题。 要求:

(1)设计命题及设计表现的过程与内容。

(2)运用各种现有的乐器(打击乐及各种自备的乐器)及自制非正规的乐器,同时包括人声及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音的部分。

(3)允许自由结合形成小组集体创作。

2.教师提供各种器材,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教师引导:以本课教材中的五首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发挥想像,设计小品。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自然、手工劳动、美术等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创作。 4.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进行指导、引导、点拔。 5.各组展示。

6.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小品创作。

7.小结:幻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能发展我们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这首歌曲是一首充满朝气的儿童歌曲,歌曲当中加入了打击乐器来模仿雷声等,让学生听起来更加的形象化。难点也是二声部教学,相对于前面的几首歌曲,这首合唱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多花时间去指导学生。 第四课 你好,大自然 教学目标:

一、感受乐曲 《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二、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 《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三、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五、能分辨出竖笛吹奏中正确与错误的长音,掌握正确吹奏长音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1、聆听 管弦乐 《溪边景色》 第一课时

1、聆听 管弦乐 《溪边景色》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方式:

(1)教师用谈话导入本课的主题,如导语:音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很多音乐家被大自然的美激起创作灵感,很多作曲家更是把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用动人的旋律来描绘。你还记得我们听过哪些作品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呢? (2)可剪辑乐曲《晨景》、《四季一一一春》等音乐主题播放,回顾聆听过的描绘大自然景色的作品。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2.聆听乐曲,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带着问题聆听: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学生听后自由回答,之后教师出示乐曲的名字。

3.再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知道它的表现方法。听前设问:乐曲的名字叫《溪边景色》,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可请学生边听边感受,听到流水声时用动作表示;引导学生听出它是用弦乐器在中、低音区不断地发出快速交替的音来表现的。 食特别提示:对学生来说,听出流水声相对比较容易,但要听出它的表现方法并用语言来

表达,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静听、有引导地听很重要,教师可剪辑播放流水声的片段,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加以感受。对于表现的方法,不要求学生都能准确、完整地说出,只要能讲出其中一点感受就可以了,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不断积累聆听音乐的经验。 3.复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教师可先唱出颤音的效果,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颤音的概念不必过多解释。然后请学生边听边用颤动手腕的动作,来表示听到的颤音,用动作带动联想,表现音乐中描绘的泛泛水光。

4.可在反复完整聆听乐曲中,简介作品及作者贝多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演唱 歌曲 《田野在召唤》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范唱,感受所表达的情感。听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歌词描写的大自然景色以及衬词\啦\中谈

感受。

2.再听范唱,听出歌曲两个不同乐段,为第一乐段划分乐句。

3.三听范唱,听出歌曲的声部特点。聆听前,教师可启发:歌曲的两个声部就像来自两个不同地方的旅游团,根据音乐的特点,你能分辨哪些人是同一个团队的吗?聆听后,引导学生抓住节奏型、旋律和歌词的特点来谈,为学习二声部合唱做铺垫。 4.学习弱起小节知识。可哼唱《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真善美的小世界》等歌曲片段,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弱起小节歌曲,加深对弱起小节的认识。

5.学习歌曲旋律。在教师的带领下,分声部学唱旋律;能力强的班级可采用分组分声部自学,借助器乐的演奏辅助掌握音准。学唱时,引导学生用短促、轻巧的声音演唱同音反复和八分休止符的地方,要唱出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欢声笑语的快乐情绪。两个声部合成时,要注意高声部弱起的进入,可提示学生用数拍的方法准确进入。

6.在学唱歌词、演唱歌曲、处理歌曲时,注意以下几点:

(1)可指导用轻声、高位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唱出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第二乐段节奏较为宽松、四度跳进以及旋律逐渐推上,使情绪更为热烈,此处可通过力度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来表现孩子们的纵情欢歌。

(2)歌曲最后2小节以四度跳进、上行至全曲最高音\\结束,此处可指导学生唱好重音记号,唱得坚定有力、充满自信,唱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高音结束时切忌因用力过猛,出现大声喊唱。

(3)启发学生为歌曲第二声部编创新的衬词,如:\嘣\、\嘟\等模拟大自然的音响声,或者是表达心情的衬词等。 第二课时

1、演唱 歌曲 《铃儿响叮当》 教学基本要求

1.可以复听乐曲 《乘雪橇》片段导入,让学生谈谈乐曲所表现的情景,然后教师哼唱 《铃儿响叮当》的其中一句,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进入本课的学习。

2.《铃儿响叮当》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唱高声部的旋律、歌词,因此本课应以低声部的学习为先、为主。两个声部的节奏相同且旋律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琴声带领下,视谱、哼唱,先慢速,待较为熟练、准确后再加快速度回原速。低声部学习

时,注意区分\\和\\的不同,学生在唱时不要混同,

要唱清楚。两个声部的合成,可采取由学生自己选择演唱的声部,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3.学唱二声部合唱,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歌曲处理,唱会、唱好歌曲。

(1)用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轻快的声音演唱,两个声部的声音要和谐、统一。

(2)歌词一字一音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的地方容易把 \唱\字唱成两拍,要注意唱准。

(3)B段的连续四个弱起,要唱得有推动感,可启发学生想象犹如自己坐在雪橇上奔驰的感觉。 (4)感受并说出:歌曲最后的三声部与二声部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可请学生唱一唱其中的两个声部和三个声部,通过唱一唱、听一听,比较聆听它们的和声效果,然后说一说。

(5)引导学生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对最后结束句作力度变化的处理。如:选择用渐强结束,可表现激动兴奋的心情;选择用渐弱结束,则表现渐行渐远的意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要局限学生对歌曲只有一种理解与表达。

(6)在多次聆听范唱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

4.编创活动,表现歌曲。请学生编创节奏,用打击乐器、弹舌、拍击身体各部位等方式,

为歌曲色块中的旋律伴奏。编创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抓住马铃的节奏声,歌曲的基本节奏型\\、\\进行编创,然后加上声势动作(拍手、跺脚、弹舌、捻指)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食特别提示:编创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的(个人、分组),编创出来的节奏既可作为歌曲的旋律伴奏,也可作为歌曲的引子或尾声,如:渐行渐近或渐行渐远的马铃声,为营造歌曲的意境所用;伴奏的节奏可以是单声部的,也可以是多声部的……教师在编创活动中不要太多的包办或局限,多给学生一个机会去编创,给学生一个空间去想象,多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知识与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1.弱起小节

弱起小节是指拍数不足的小节,称为\不完全小节\。常常出现在乐曲的开头和结尾。一般乐曲的开头是不完全小节,结尾也是不完全小节,两个小节合在一起为一个完全小节。本册 学唱过的歌曲如:《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打起手鼓唱起歌》、《真善美的小世界》

等都是弱起小节的歌曲,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回顾、复习这些歌曲入手,和学生一起从感性体验进入到知识的学习。对于弱起小节的概念,不必讲得太多,结合教科书的图示,让学生知道并能从歌谱中认出,能从听觉中感知就可以了。 第三课时

聆听 歌曲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教学基本要求

1.剪辑歌曲其中的几个变奏主题音乐,请学生听出熟悉的音调。学生听后,一起唱一唱歌曲《铃儿响叮当》,然后导入变化丰富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聆听。

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主题的变奏。听前可先以曲名为启发,设问:你怎么理解 \变迁\

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听后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启发学生从拍子、节奏、速度等方面来谈,不一定要准确听出次数,能听出多种变化即可,大家集思广益,交流分享。 3.再听歌曲,感受歌曲不同的变奏风格。鼓励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变化做出反应,如:

听到摇滚风格处随音乐摇摆身体,听到欢呼、击掌处随节奏拍手等。在体态律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中的不同风格。

4.按教科书提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编创动作,边听边表演。 2.学吹竖笛

(1)复习歌曲《红蜻蜓》,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可为歌曲标上换气记号,按要求换气,唱出歌曲的意境。 (2)竖笛吹奏歌曲《红蜻蜓》,要求学生用演唱的感觉来吹奏。在听辨长音演奏的正确与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图示2)吹长音,学会吹奏长音的正确方法。送气时舌头要很快地向回收,像读\吐\字的感觉。

(3)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进行力度的变化处理,有感情地吹奏歌曲。 编创与活动

1.\唱一唱\、\编一编\活动

《田野在召唤》的编创旋律片断的练习,不规定节奏型和所选择的音,只要唱起来流畅、 好听即可,无须统一\标准答案\。可引导学生先唱一唱旋律,找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规律 (第一、第二句的节奏与第三、第四句基本相同),然后可模仿相同的节奏填上音高,如

\\,甚至还可以把\\重复使用。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编创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可有更多的答案。

2.可把第5课的发声练习曲安排在本课学唱《铃儿响叮当》前练一练。因歌曲《铃儿响叮当》需要用明亮而饱满的音色来演唱,可通过这条练声曲的练习,达到歌曲演唱技能的需

要。\小鹦鹉\提示用明亮、饱满的声音来演唱\的要求,练习时注意唱准五度大跳音程,

在气息的支撑下,唱好弱起拍中的强拍,在换气记号处从容地换气,在转换成\的声音时,要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

练声的音域:上行可在1=c至1=G或1=A之间练习,下行可练到1=B或1 B。 =

本课为歌 (乐)曲设计的 \编创与活动\,已在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中作了提示。

教 学 建 议

本课处于学期的中段,建议安排4-5课时。第1课时:聆听乐曲 《溪边景色》,学唱歌曲 《田野在召唤》,做活页习题;第2课时: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第3课时:聆听合唱曲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学吹竖笛,编创与活动。建议用1至2课时的时间,做中段的复习,把四个单元每一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1.歌曲《田野在召唤》的学唱,建议还可以与器乐学习相结合,利用竖笛的合奏学习来带动二声部的学唱。\听奏\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即:跟着范奏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吹 奏旋律。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基本的步骤:\听奏\听范唱录音,分声部吹奏,熟悉旋律)一理解歌词,学唱歌词一二声部合唱(个别学生竖笛吹奏,辅助各声部同学把握音准)。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唱(吹)会歌曲旋律,教师还有充裕的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在

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唱好歌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从网上下载音频软件,利用软件随时调节速度和音调,方便和辅助课堂教学。

2.《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圣诞歌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把歌曲的编创 活动设计得更为精致、丰富,让学生更充分地去感受、体验与表现歌曲。如:在聆听歌曲时,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节奏特点(表现的马铃声),组织学生编创声势和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边听边伴奏;在学唱歌曲后,请学生边唱边伴奏;接着,以歌曲为主线,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负责编创一段情境,师生一起把歌曲编创成一个音乐情景剧,用听、唱、奏、演等多种形式去表现。让学生对歌曲的喜欢之情得到充分的满足,在编创与表现活动中丰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3.《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根据歌曲《铃儿响叮当》的主题改编的,其牧歌、圆舞曲、爵士、摇滚乐等不同风格的不同演绎,节奏的多变,调性的频繁转换,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向学生提供由杨鸿年指挥、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演唱的视频,让学生视听结合地感受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同时,领略优秀合唱团的高水平演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建议结合此作品的聆听进行编创表演活动。教师可按歌曲不同的段落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向学生提供几组不同的节奏(如下),请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选择的表现形式选择适合的节奏来演绎,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参与表演。

4.教科书中与大自然主题相关的歌 (乐)曲有:《晨景》、《渔舟唱晚》、《四季春》、 《雪花飞舞》、《海上风暴》、《春天举行音乐会》、《大海》、《云》等等。教师在本课主题学习

中,可穿插地选用学过的作品,既可作为导入或比较聆听所用,又能温故而知新,有意识地在不断强化复习巩固中,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的记忆。 教学内容:一、歌曲《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二、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的:一、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教材分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 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 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 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