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5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4:3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枝花,有红有黄枝上趴,一身铁骨傲风雪,花香满院人爱它。\请打一植物名字;或者,教师出示花的图片,以抢答的形式请学生说出花名。

(2)也可从律动、伴奏入手。教师先出示节奏型 \\,请学生按节奏拍腿 \\为老师范唱伴奏,然后再过渡到边拍腿边哼唱音型 \\为老师范唱伴奏,这两小节音型可以分男、女生各负责一小节,在形式上进行 \对唱\,增加学习情趣。

2.聆听范唱。可设问:歌曲中唱了哪些花?(桃花、石榴花、菊花、芍药、梅花等) 3.视唱歌谱。

(1)教师弹旋律,学生随琴声拍打节奏,并发现歌曲中出现最多的节奏有哪些。(其中切分节奏几乎每隔一小节就出现)复习、巩固切分节奏。 (2)学生跟琴哼唱旋律。

*五线谱版:可以先不要求学生视唱旋律,也可先让学生学唱歌曲后再把歌谱当歌词来模唱。视唱能力强的班级可让学生先在歌谱的开头标出唱名,然后慢速视唱旋律,以复习巩固流动\。\的视唱。

(3)用师生接龙、生生接唱的方式熟悉旋律。如:第一句老师唱,第二句学生唱,第三句师生齐唱。

4.学唱歌词。要注意歌中的重点、难点:

(1)歌曲中的换气比较难,要迅速、敏捷,尤其是第二乐句的第四小节一拍后的换气要及时、

快速。在每一乐句的中间尽量不换气,控制好气息,均匀地吐气,保持乐句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2)注意切分节奏及乐句的完整性,特别是第三乐句\\的弱起,唱的时候分句要准确。

(3)歌曲中的一字多音,要唱得连贯、圆润;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的五度音程跳动, 要注意音准。

(4)结合歌词描写\花开满园、四季采花\的情景,启发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企盼采得鲜花之情,以及喜得鲜花的舒心之感。

5.歌曲处理。可在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力度上,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分组交流、讨论出自己小组满意的方案。如设计不同的形式来演唱:第一段全班齐唱,第二、三段分别由女生、男生来齐唱,第四段全班齐唱,第五段可作男、女生轮唱,第六段全班齐唱。抓住多处出现切分节奏、使歌曲富有跳动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力度上作对比,如每句开头的切分音用\的力度唱得舒展、连贯,句中的切分音用\的力度唱得轻盈、短促;第三乐句用\的力度把喜得鲜花的舒心与快慰唱出来。学生讨论、设计出来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在展示中进行自评、他评,并进一步地完善。 6.分组设计表演形式并进行交流、展示、评价。 2、学吹竖笛

本课安排了三条竖笛吹奏小曲,其编排目的是: (1)吹奏 《嘎达梅林》,复习 \、(fa1、re1)\的吹奏指法; (2)学习、运用 \(si)\的指法吹奏 《樱花》; (3)在吹奏

。《苏武牧羊》中复习巩固\(si)\教学时,教师可先请学生复习吹奏第4课的小曲《红

蜻蜓》,回顾吹奏高音时要注意的地方,如:0孔拇指半开轻轻吹,适当地加快气流的速度,口风要圆润。然后再吹奏《嘎达梅林》,吹奏时应引导学生以情带声,从力度、气息控制上,力求

做到能表现出歌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si)\ 指法的学习可采取让学生看教科书图示

的方法自学,然后,做一些音程、音阶指法的练习,待基本熟练后再学习吹奏《樱花》

和《苏武牧羊》;吹奏时,速度不宜太快,最好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慢速练习,再逐步过渡到按教科书的速度要求吹奏;同时,曲中多处出现的大跳,要注意指法的转换和气息的控制。

第三课时演唱 歌曲 《编花篮》 教学基本要求

1.以相关文化知识入手,导入本课的学习。可播放歌曲《编花篮},请学生注意聆听:歌曲中唱了什么花?(牡丹)聆听后,师生在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入本歌的学习。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你知道哪里的牡丹最漂亮吗?(洛阳)古有诗云\洛阳牡丹甲天下\,你知道洛阳是哪个省的?(河南)然后点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风格的歌曲《编花篮}。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聆听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觉得歌曲中哪些音调最有河南地方特色?请学生听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如:\\、\\。教师可让学生学一两句河南方言,尤其要重点读一读河南方言 \编花篮\,并对应歌曲的旋律唱一唱,

体会地方方言和歌曲旋律特点的密切关系。

3.模唱歌曲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旋律,如:歌曲中的第1、2小节 \\和最后两小节 \\,在教学时,注意前倚音的

时值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要唱得短促、灵巧。教师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模仿、体会河南方言与歌曲旋律的关系。

4.学唱歌曲,体会与表现歌曲的地方特色。

(1)用 \跟着琴声哼唱旋律,找出旋律中多次用的节奏,如:\\、\\、\\、\\,在哼唱时,注意要唱得轻巧。

(2)用师生接龙的形式朗读歌词,可配以牡丹花盛开的图片创设情景,并抓住歌词中的 \编\与\摘\,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所表现的生动情景和朴质感情。

(3)在学唱歌词时,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要唱清晰,唱好前倚音和 \的附点以及大跳,大跳的地方可加用下滑音来演唱更显地方特色;第二段结束时\的地方,可作稍慢、渐慢处理,配合着豫剧的亮相动作和模仿甩腔的方法,来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突出河南民歌的演唱特色。

5.按歌曲下方铃鼓和双响筒的配器方法为歌曲伴奏。可先分组练习节奏的拍击,熟练后进行打击乐器合奏,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唱、奏、演的歌表演活动。 食特别提示:在学唱歌曲、体会地方特色时,教师应强调歌曲的韵味与表现,通过多听教师范唱或聆听歌曲范唱录音,引导学生比较与总结出演唱河南民歌的方法要点。如:\首音加重\、\结束句用拖腔\等等。 第四课时 编创与活动

1.《花之歌》的 \编创与活动\

(1)第2题,可启发学生模仿前两小节的节奏填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模进的方法来

创,如:\\。选择用 \、 、 \三个音作为编创的音,是让

学生从感性上建立五声音阶羽调式的概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结束音,但无须讲解调式的概念知识。

(2)第3题,可先请学生唱一唱,并思考:旋律可以结束在什么音上?在指导学生进行最后两小节的编创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模仿第3、4小节的节奏,也可自编节奏;亦可直接重复

第3、4小节的旋律 \\,又可用此节奏编上其他音,最后结

束在或音上都可以,只要唱起来顺当、流畅,有结束感即可,无须 \统一答案\。 2.\花之歌\音乐会

开展一个以\花之歌\为主题的音乐会活动,目的是结合所学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在活动的组织、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艺术特长,可引导学生选用学过的与花有关的歌(乐)曲,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来展示,如演唱、演奏、歌伴舞等。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分组讨论后进行各自排练,然后在同学中推选音乐会的主持人,收集各组节目进行联排。教师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要深入到各组进行艺术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承担音乐会展示的舞台监控工作,如前后台总监、道具音响、候场催场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活动组织能力,教师主要起协调作用。

本课其他为歌 (乐)曲设计的 \编创与活动\,已在相应的教学要求中做了提示 第七课第7课 爱满人间 教 学 目 标

一、在聆听、演唱、编创和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表达守望相助和互助互爱的人间大爱。

二、能随歌曲 《爱的奉献》模唱,说出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

三、能听出《大爱无疆》中两段旋律的主奏乐器,在哼唱中感悟\大爱无疆\的情感,并说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四、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并与同伴一起在情景表演中表达爱的情怀与愿望。

五、能用亲切和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表达和平共进的友谊之爱,

唱出歌曲情绪上的变化,并能背唱歌曲。 六、在聆听中认识和听辨人声的分类。 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演唱 歌曲 《爱的人间》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方式:

(1)可以聆听《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等与爱有关的歌曲片段作为导入,请学生听

后谈谈这类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点出本课的主题,进入歌曲的学习。

(2)也可从歌曲的出处一一一电视剧《光明世界》的故事情节,或者一些弱势群体的故事中入手,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可从速度、音调、音区上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3.学唱歌曲,体会与表现歌曲的情感。可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在指导学生唱准和唱好歌曲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歌曲旋律优美,像是歌唱,又像是在诉说,表达着内心真切的情感,使人听来倍感

亲切。演唱时,应注重语气的自然,情感的真实,切忌做作。

(2)跟教师的琴声视唱第二乐段的旋律,感受这四句旋律的走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四句中每一句的末音(\、、、\,连在一起唱一唱,然后说一说旋律的走向,感受歌曲点燃内心激情到逐步平静的情感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与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对美好愿望的渴望之情。

(4)第一乐段旋律优美流畅,可用温馨甜美的声音来演唱;在演唱歌词的四句 \总有\时,可启发学生根据旋律走向的特点,通过力度的变化,如:f一f一mf一mp,来表现这四句的情感变化;歌曲结尾处重复的 \小鸽子的歌唱\一句,可作渐慢、渐弱的处理。

4.编创活动,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1)可请学生一起学习用手语边唱边表演。

(2)试着改编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词,唱一唱。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心中的愿望,然后再进行改编。

(3)设计多种的演唱形式,并创设情景来表演歌曲。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演唱组和情景组,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和练习。演唱的形式可先由学生讨论方案、试唱效果,然后再确定最佳方案,方案也可以是多种的。例如采用齐唱的形式唱第一段歌词,在唱第二段歌词时可设计为A段独唱,B段齐唱,A1段轮唱(最后一句齐唱结束)。情景的创设可启发学生以盲童的生活际遇为主线进行,如虚拟一个帮助盲人过人行道的场景。两大组各自分组完成设计后,再 进行合作表演。

第二课时演唱 歌曲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方式:

直接从歌曲产生的背景导入。可播放有关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相关视频或图片,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主题。聆听前可设问: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的这个 \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从歌词中的 \我欣赏你\、 \你喜欢我 \、\共织\和 \牵手\等词,理解歌曲所表达的 \友谊、和平和共进\的主题。

3.再听歌曲,听出相同的乐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粉色部分是黄色部分的重复,

旋律相同但调不同,比前面部分移高半音,(可让学生懂得这是流行歌曲常用的创作手法)。聆听时,可让学生思考:粉色部分与前面黄色部分相比,哪些音乐要素相同?哪些要素不同?(旋律和节奏相同,音高和情绪不同)

4.在教师的琴声伴随下,视唱歌曲前面的八小节旋律。注意唱好 \\的切分节奏和大跳的音准。鼓励视唱能力较强的班级,尝试完整地视唱歌曲的旋律,提高他们识读乐谱的能力。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表达主题。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乐段歌词抒发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的星球由衷地赞美,诉说着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在演唱时,要用轻松、自如的声音来演唱。切分节奏的地方,教师从情感上启

发学生,要唱出青春的活力与感情的涌动· \

中的八度大跳要注意音准和气息的准备,

可引导学生在 \你\字之前加上换气记号 \,使演唱有充足的气息支持,注意这一句与前面两小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及时。

(2)第二乐段要唱得更有活力和充满欢乐,唱出地球五大洲的各国朋友为艺术和为友谊走到一起的欢乐心情。粉色部分的移调是演唱的难点,学生较难掌握移高半音后的音准,建议教师多用琴声为学生伴奏,可在前面最后一小节 \\的长音处,加上伴奏旋律 \\作为转调过渡,帮助学生找到音高 (前4=后3)。启发学生从力度的变化和演唱形式上思考:怎样唱才能表现出这两部分在情绪上的变化?

(3)可在演唱时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造型和队形,突出 \友谊、和平与共进\的主题。 如:第一乐段边唱边做挥手和左右晃身的动作·第二乐段可边唱边做踏步和牵手的动作。还可以分组设计造型和队形,边唱边表演。第三课时聆听 乐队与合唱 《大爱无疆》

教学基本要求

1.情景导入。剪辑乐曲1、2旋律部分音乐,边播放音乐边借助多媒体展示 \汶川地震\

灾后城市和乡村到处满目疮痍的图片,把学生带进乐曲表现的特定情景之中。

2.了解背景。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痛的灾难,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舔舐这

大地撕裂的创伤,相互抚慰滴血的心灵,追怀逝者的灵魂。2009年,在大地震周年纪念之际,

作曲家关峡和词作家刘麟、宋小明,经过一年多的呕心沥血,完成了这部作品,以悼念逝去的人们并鼓舞人们重建家园、装点山河。 3.聆听乐队演奏部分,感受乐曲描绘的意境。

(1)初听,想象音乐的意境。请学生听后谈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音乐的哪些要素使你有这些感觉?

(2)复听,听出主题1、2主奏的乐器。主题1由木管组长笛奏出,主题2主要由木管组双簧管和弦乐组小提琴演奏,学生只要能说出是木管组和弦乐组演奏即可,若能说出具体的乐器就更好了。

(3)听主题2,用\随音乐哼唱主题。要求用轻柔的声音高位置哼唱,边唱边随旋律的起伏划旋律线,体会音乐的意境。同时,也为后面模唱歌词做熟悉旋律的铺垫。 4.聆听合唱部分,理解歌词表达的主题。

(1)初听,理解歌词表达的主题。听后,可让学生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亲吻\、\阳光的爱抚\、\托起\和\爱吧,相爱吧\等词汇中,谈谈歌词所表达的\人间大爱\。

(2)复听,听出合唱中的人声类别。聆听时,请学生注意聆听卡农式出现的 \太阳\和\大地\,听辨出先后演唱的人声类别 (先女声,后男声)。

(3)分男女声轻声跟随录音模唱\沐浴着阳光圣洁的洗礼,天地间回荡起一个声音\这两句歌词,体会歌词表达的主题。唱后,请学生谈谈:哪个地方使你最感动?

(4)再听,感受和理解\大爱无疆\的主题。从女高音声部一声\爱吧\的召唤下各声部的相继出现中,启发学生感悟一呼百应和从八方而来的爱的力量。

5.完整地聆听乐曲,静心聆听,听后说出乐曲的表现形式。(乐队与合唱) 6.有时间的话,可简单介绍作品 《大地安魂曲》及曲作者关峡。

食特别提示:《大爱无疆》这首作品以\大地\命名,采用安魂曲的形式创作,是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