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7:00: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交流评价,让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做,做中悟,真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作为重播哪部动画片的依据。在下面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在学生统计完成两个单式统计表时,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我提出“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能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看出男生和女生喜欢各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能方便地看出我班同学喜欢看各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就让同学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讨论、并发表看法。然后老师再给出答案,从而使本节课内容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 要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时,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智慧星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本课的不足
第一,预设不全面,设计有缺憾。
在原来上课时,我在动画片里选项里没有《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但在上课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说喜欢这部动画片,问电视台为什么没有这部动画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当时,把《天眼》换成了《喜羊羊和灰太狼》,但事后想想,还是由于在课前设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第二,对学生情感教育还有待加强。在“最喜欢的动画片”“视力调查”“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蔬菜”这三个活动中,由于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要看动画片和要注意科学饮食的教育,只在视力调查时进行了教育。
第三,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第四、引入复式统计表时,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为此,在上课时,要加强这方面。同时,在设计:如果你是少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时,你要怎么做?时,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最后到底你喜欢的动画片能否播放,还要看全国的数据,而不一定是我们班的数据,这只代表了一小部分。这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误解!
4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
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4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在这几方面:
一、灵活运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节奏拍手游戏,让学生复习之前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帮助学生直接明了的理解循环排列规律的形式,我设计的“找椅子”的游戏,让学生循环依次坐在椅子上,并记录作词编号顺序,让学生发现横排的循环排列规律,继而引导学生发现竖着的循环排列规律。并启发学生从前往后循环也可以从后往前循环。把教材中的抽象规律的循环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数学模型,直观感受循环规律。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卡片,自己感受规律发生的过程,用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画一画,逐渐让学生理解感知循环规律的意义。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试着创造规律,深入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作为磨课的上课代表,我亲自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第一次磨课我的经验还不足,课后教研员和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
见,尽可能的将其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第二次磨课时,我就注意在这些方面的教学,但是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二次磨课也有很多遗憾:
一、课前的预设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学生的反应以及可能会有的回答,我的准备还不充分,临场反应能力还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反应还不是很准确。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引导语言太啰嗦,语言的指向性还不准确,耽误了时间。
二、游戏环节,教师的引导语言过多,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的还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发挥空间,充分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三、在教学生设计上,课堂上小结还不及时,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不够,教学环节的连接上还稍显生涩,不够流畅,学生动笔写和动手操作的时间还不充分,只是以学生的语言表述为主,还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活动,感受规律,发现规律,理解规律。
四、第二次磨课的上课节奏过缓,前面的引导不到位,导致耽误了时间,有两个练习还没有处理,这一点,让我非常遗憾,也很懊恼,分析原因,是因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强,引导还不到位,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这给我指出了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两次磨课,身为讲课人,我感到受益匪浅。一、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准确。二、与学生的交流更加细致频繁,跟学生的感情更加亲密。三、在教学方法上,我得到很多启发,认识到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建模是一种可行性很高的建模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寓教于乐。经历了两次磨课的过程,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思想上,我都成熟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优秀教师的优秀品质,对教育工作的孜孜以求,对学生的关怀备至,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的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改进的地方有个更具体的认识和改进设想。感谢这次难得的经历,让我鼓起勇气,打起精神,继续前进,继续努力。
4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反思这一单元教学过程,总结本单元测试情况,结合体育东小学的研讨课,对《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做如下反思:
一、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新课伊始,我觉得不要将教材上墙面装饰图作为学生探究的第一材料,而是先以“只有图形顺序的变化,没有颜色区别的图形”来切入,以减少规律的纬度,凸显重点,分散难点。
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
由于找规律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如果单单靠老师的讲以及学生的动手去画还是不够的,要想化抽象为形象,更多地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律,经历规律发生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站队”或者“坐位子”等实践活动来感知规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就把这一环节去掉,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学得还是不够透的,所以对于学生亲自去感受规律这一实践性的内容还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在探索完循环排列规律之后,再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环节也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三、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归纳。
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闯关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尽管教材没有对各种类型的规律进行明显的分类,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教材上出现的不同类型的规律以及教师自己补充的一些规律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