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20:2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4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
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4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有如下收获和不足。 本课的收获
一、以儿童喜欢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生活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让学生感到这个统计活动中有趣的、有价值的。如在本节课中,我就针对学生爱看动画片,并且又到了学生期盼已久的暑假,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每个暑假都要调查全国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如果哪部动画片最受欢迎,这部动画片就有可以在暑假里进行重播。”当我把这话刚说完,教室里面立时充满了一种激情,同学们都纷纷要举手发言。在这时,我又适时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知道喜欢那部动画片的人多呢?”,通过这个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这个情境中,由于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境为背景,从儿童喜爱的话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开端,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
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交流评价,让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做,做中悟,真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作为重播哪部动画片的依据。在下面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在学生统计完成两个单式统计表时,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我提出“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能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看出男生和女生喜欢各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能方便地看出我班同学喜欢看各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就让同学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讨论、并发表看法。然后老师再给出答案,从而使本节课内容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 要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时,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智慧星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本课的不足
第一,预设不全面,设计有缺憾。
在原来上课时,我在动画片里选项里没有《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但在上课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说喜欢这部动画片,问电视台为什么没有这部动画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当时,把《天眼》换成了《喜羊羊和灰太狼》,但事后想想,还是由于在课前设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第二,对学生情感教育还有待加强。在“最喜欢的动画片”“视力调查”“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蔬菜”这三个活动中,由于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要看动画片和要注意科学饮食的教育,只在视力调查时进行了教育。
第三,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第四、引入复式统计表时,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为此,在上课时,要加强这方面。同时,在设计:如果你是少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时,你要怎么做?时,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最后到底你喜欢的动画片能否播放,还要看全国的数据,而不一定是我们班的数据,这只代表了一小部分。这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误解!
4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
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4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在这几方面:
一、灵活运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节奏拍手游戏,让学生复习之前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帮助学生直接明了的理解循环排列规律的形式,我设计的“找椅子”的游戏,让学生循环依次坐在椅子上,并记录作词编号顺序,让学生发现横排的循环排列规律,继而引导学生发现竖着的循环排列规律。并启发学生从前往后循环也可以从后往前循环。把教材中的抽象规律的循环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数学模型,直观感受循环规律。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卡片,自己感受规律发生的过程,用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画一画,逐渐让学生理解感知循环规律的意义。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试着创造规律,深入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作为磨课的上课代表,我亲自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第一次磨课我的经验还不足,课后教研员和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