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讲解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2:2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篇 馆史

总览:

重庆自然博物馆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迄今已有75年不间断的历史,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博物馆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一席。该馆的前身为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是卢作孚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将“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思想相结合,积极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光辉典范。以“从事于科学之探讨,开发宝藏,富裕民生,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在西部早期开发建设中扮演了“排头兵”角色,为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机关也向大后方迁移。中国西部科学院及其所在地北碚,接受了许多著名学术机构和一流的科技人才的转移安置,一度成为中国科学界的“诺亚方舟”和“战时学术研究中心”。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内迁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又在文星湾创

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卢作孚借让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大楼作为博物馆的陈列主楼,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则在“惠宇”附近另行建筑。以“从事科学教育之推广及专门学科之研究”为宗旨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设地理、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药卫生6个分馆,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综合了最多学科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年改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西南博物院,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1955年西南博物院改组为重庆市博物馆。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 “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庆自然博物馆正乘着“科教兴国”、“科教兴渝”的东风,抓住新馆建设的重大机遇,重铸历史辉煌、开创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崭新局面。

中国西部科学院:

为开发西部宝藏,富裕民生,在结束长达数月的东北、华北、华东考察之旅后,卢作孚于1930年秋断然决定在北碚建立一所由他本人负责并由民生公司常年出资的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我国第一

所民办科学院由此诞生!起初,西部科学院借用火焰山的一座庙宇;不久便迁建于位于嘉陵江畔、风景秀丽的文星湾。西部科学院以“研究实用科学,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在鼎盛时期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四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等,同时管理着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测候所和三峡染织厂等机构。1942年1月,为促进川西地区(原西康省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还增设了“西昌工作站”,负责当地的资源调查和工业设计。

据史料记载,1931-1935年,该院开展的较大规模的调查就有二十余次,足迹遍布现在的重庆、四川、贵州、青海、云南等地,采集到大量珍稀动、植物标本。提到珍稀动物,难免令人想起国宝“大熊猫”,西部科学院恰恰是中国最早研究大熊猫的科研机构,我国第一副大熊猫标本也由该院制作成。

在地质研究方面成绩更为突出,重庆、四川的早期工矿发展无不与其提供的科技成果资料有联系。西部科学院相继发现了雷马峨屏地区的煤矿、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发现了綦江和南川间的煤铁矿,发现了北碚到华蓥的新煤田,发现了中梁山煤田、古蔺煤田,并分赴川中各地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特别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