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再见了,亲人》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冀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9:10: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再见了,亲人》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都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这三个段落写法大体相同,都是先讲送别时说的话,再回忆深厚的情谊,最后赞美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三个自然段都以反问句结尾,避免了表达上的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1

呢?”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第二部分描写了列车开动时亲人告别的动人场面。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课文虽没有直接去写列车已经开动,但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能够看见此时此刻列车正载着志愿军战士离开了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2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要完全交给学生。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词句上来。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五、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