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28: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臵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臵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概不给分。

第I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原创)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两个错误的是( ) .... A. 畏葸噪ɡuā 炮烙pào 羽扇纶巾ɡuān .xǐ 聒... B. 汲取jí 朔漠shu? 隶属dì 揾英雄泪wan .... C. 榫头sǔn 阜盛fù 盥沐ɡuàn 户盈罗绮....qǐ D. 歆享xīn 纨绔..kuà 缎褥.rù 鲈鱼堪脍.kuài 2.(原创)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 A. 霄柝 樯橹 膏粱子弟 扪参厉井 B. 赦造 箫鼓 舞榭歌台 东南形胜 C. 战栗 甲烷 雄姿英发 料峭春风 D. 桅竿 珠玑 雕梁画栋 川流不息 3.(原创)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是( ) ...

A. 美国飓风、智利地震、印尼海啸??当世界各地灾难频繁到来的时候,中国始终以强国的姿态伸出援手,鼎力相助。 ....

B. 父亲一直教导我做人要独立,遇事能自己拿主意,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不希望我唯唯诺诺。 ....

C. 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掌握在战场、战区以致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就是军队的自由权。

D. 18名路人看到遭受了碾轧的小悦悦后,居然义无反顾地离去,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话题的热烈讨论。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 “霸王”本是一个令许多人讨厌的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C. 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

推向市场,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D. 目前,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5.(原创)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 ....

A.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猿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

B.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相当于6万亿英里),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C.“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D.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

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6.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苏轼“以诗为词”来改革词风,与传统词风相比,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8.(原创)苏轼为宋词“尊体”的探讨做了哪几方面的努力?(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9.(原创)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B.古之学者必有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D.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0.(原创)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