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最新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0:26: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暴希明(1957―),男,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和汉字文化教学与研究。(河南安阳 455002)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甲骨文中婚姻家庭类汉字的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GH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海内外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姓氏寻根文化热,人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追寻自己家族姓氏的由来。但人们也许不知道,甲骨文“姓”、“氏”二字,可以告诉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

一、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看姓、氏的起源 “姓”字,甲骨文写作“”,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这:“从女从生,与《说文》姓字篆文同。”《说文》:“姓,人所生也”,意即“姓”是人所出生的那个家族的代码,是一种血统的标记,与人们今天对姓的理解大致相同。可是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是从父

姓,而“姓”字的甲骨文构形却是从“女”从“生”,与今天人们一般从父姓的习俗不合,这是为什么呢?

赵诚说:“产生或使用于某一阶段的汉字,其结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该时代的某种文化意识。”[1](P4)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甲骨文反映的当然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意识。“姓”的甲骨文构形实际上就是在向人们昭示,人类最初的姓并不是从父的,而是从母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据人类学研究,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一个男子可以有许多“妻子”,同理,一个女子也可以有几个“老公”,男女双方都有性自由。在这样一种婚姻制度下,子女与父亲的关系明显是不确定的,只有和母亲的关系确定而可靠,所以《商君书》说:“当此之时也,民知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也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在知母不知父的情况下,只能按母系来确定人的血缘身份,按母系来划分社会成员的集团归属,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为了交际的需要,每个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徽号,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个徽号,这个称呼,就是姓。“姓者,生也”[2](P222),由于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为“生”;又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加上“女”字边,写作“姓”。姓的本义,就是源于同一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正因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不同的姓表示着不同的女性祖先,所以古文献中所见

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都是从“女”的,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之类是也。”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还可以从“姓”的异体字上找到旁证。在战国时代的金文中,“姓”字出现了一个异体,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但变从“女”为从“人”,写作“ ”( )。战国人为何要为“姓”字造这么一个异体字呢?这也可以从婚俗上找到原因。刘志基说:“战国时期,汉民族的婚姻制度早已发展到了专偶婚阶段,专偶婚的主要特点是丈夫对妻子的独占,丈夫可以三妻四妾,而妻子决不能同时找上几个老公。……显然,在专偶婚制度下,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于是人们对这个从‘女’从‘生’的‘姓’的造字意义不满意了,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以‘人’代‘女’,造出了从‘人’从‘生’的‘ ’

字。”[3](P90)很明显,从“人”从“生”之“”在专偶婚制下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从“女”从“生”之“姓”确为群婚土壤的产物,姓确实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非常有趣的是,甲骨文、金文“姓”字的构形与商代的继承制度符合若节。据文化史的研究,商代的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辅以父死子继,而兄终弟及就带有群婚制的遗迹,因为在群婚制下,男子只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谁,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子女是谁。郭沫若据此推断,“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4](P20)。在“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