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1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于由曹魏所亡。
4.如何看待性善与性恶的相异相济? 第一:性善论对善恶现实的解释
按照孟子的概括,“性善”可以解释现实的善恶,即:人的本性自然流露为善,不善在于本有良心的丧失;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为善,不善在于不能充分发挥;人先天固有仁义礼智四德为善,不善在于没有体验到它们的存在。与此相应,“有性善有性不善”属于第一种情况;“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归入第二种情况;“性无善无不善”则是第三种情况。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而将重心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 第二,性恶论对人性的解释
性恶论对人性的解释与性善论完全不同。
首先,性恶是价值否定和事实肯定的矛盾综合判断。从价值否定来说,人为了保持和愉悦生命体存在的一切生理需要和感官快乐,都是“性”之所本。但顺从人的本性发展就必然是恶。所以荀子给予了否定的评价。然而,由于人之追求出于“自然”,以“自然”人性为恶乃是基于社会国家的礼义法度,即以后天的道德原则为标准去判断和评价先天本性的善恶。所谓先天性恶,其实是先天只有“性”,后天才有“恶”。 其次,与对先天本性的评价相反,后天人为是价值肯定和事实否定的矛盾综合体。礼义法度在荀子是悖逆限制人的情性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但对于社会国家关系的维系来说,却又是必需的手段,故又应当给与肯定,个人追求感官快乐的必然性转化为社会国家抑制这种追求的必然性。制定礼法、矫饰人性在荀子无疑是后天的一方。但正因为人之情性可以“矫饰而正之”,也说明人性本身是可变的。性虽不能“为”,但却可以“化”。能否“可为”使先天后天分割开来,而“化性”又使先天与后天结合起来,后天可以改造先天。在后天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为努力下,人性最终朝着或善或恶的不同方向分化。 第三,性善与性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
孟子与荀子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规定并无根本分歧,孟子肯定善的实质在仁义礼智,荀子强调礼义教化是向善的前提。孟子认为通过本性的自我扩充,“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依靠人为的努力,“涂之人可以为禹”。作为儒家的思想代表,孟子和荀子的最终目标都是塑造以圣人为典范的理想人格,至善的境界是他们的共同指向。性善与性恶相异亦相济,同归而殊途。 5.试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
(1)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即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说:
16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这表明,孟子所讲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的。具体地说,性善的内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标志,每一“心”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3)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
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他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要想成为尧舜那样充分实现性善的人并不困难,只要愿意“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即只要能以尧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的准则努力实践,就“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之后,必须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求放大了的善心。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其次,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少年子弟的懒惰与横暴,并非天生本性如此,而是使人心堕落的环境造成的。这就如同种麦,客观环境的好坏只能影响收成好坏,而不会种麦而得豆。因此,要想使人性得到完善与发展,客观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 2.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孟子虽然承认了后天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倾向;但是,他的“性善论”的理论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并强调主观意识在人性发展和保持中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而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据此,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17
3.孟子“性善论”的现实价值:
在当今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会有极大的价值。
(1)首先,它发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反映了社会道德归向,激发着人们对理想道德的重视与追求。
①首先,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人,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教人充满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完善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树立提供了人性论方面的可能。
②性善论也强调了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们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财富的创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要求,就赋予“求善”以更广泛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色彩,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2)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3)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不是科学的道德人性理论,但是其中包含的这种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寡欲”、“养心”的道德修养方法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充分使之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并使之成为大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4)学会做人
孟子讲仁义,通过对人的心理分析,建立了仁义的概念。为了强调仁义,以能够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所以孟子表面上虽然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我们要保持本心的“善”,就要学会做人。
在现今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中,我们常感无所适从。腐败欺骗抢劫杀人之事所在多有,它是人类罪恶的结果。性善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相信人性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人类的境况能够完善,社会也能够转化。这是一种责任感,要我们关心自己的家园,并且在其中能够道德地充实地生活;要我们绝对严肃地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既不是为了取悦于世,也不是为投父母所好,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做人,做为人类,我们是可以完善的。 (5)参与社会
孟子站在里面向外看,凡是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如果再放大,还可直至爱人类爱物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性善“人皆有之”,这种固
18
有的心理就是仁义的萌芽,是仁义礼智的本原,要加以扩充。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举斯心,加诸彼。”而在这当中,自我始终被理解为各种关系的中心,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涉及到了在一个人际关连中的参与行为。
性善论的意义,要我们扩充本心,从而达到仁义礼智,参与社会。以礼仪为例,教导年轻人以恰当的方式言行举止,在行为的礼仪化过程中,我们最终学会了礼仪的语言以表达自我,这种礼仪化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参于到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之中,使我们除了语言和观念之外,还能够通过行为举止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
《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4.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这些有意的探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应该指出,孟子性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的确有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追求的“善”的精神层次要远高于孟子的“善”。 (1)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
党的十六大把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是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今天,我们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义就在于对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利深刻、有益的启发,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高度评价了这种“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是完备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而现实中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构成却严重失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
19
目的转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个为荣”为思想指导,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这又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2)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
孟子以同然论性善,使得他牢牢把握住了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人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属于同类。比如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当然也就诚善之性了。 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以同然为导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只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想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础就是人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先要满足他人的需要,达到共同创造社会产品,彼此配合、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3)有利于倡导人们遵守现代的道德法则 。
孟子从天赋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实践公式,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在他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这里,“诚”就是天的根本法则,而忠实地去实践“诚”则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那么“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明乎善”,而“思诚”和“明乎善”就使人能够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更重要的是,人在“知天”之后就进人到“事天”,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就是指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践履使自身的行动自觉符合天的要求。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
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 而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这对我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有诸多积极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