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27: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共6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8.《论语》一书言近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

《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逝流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条形码区域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题无效。

一、 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2.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则》)

5.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心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

6.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出了骑马踏花、信游西湖独有的美好体验。其中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花开草长、芳菲初展的早春胜景,使姹紫嫣红的春意呼之欲出的诗句是:□□□□□□□,□□□□□□□。

7. 辛弃疾词既有金戈铁马的纵横驰奔,又有坎坷多舛的慷慨悲凉。在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抒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豪情壮志,如黄钟大吕豪迈惊天的句子是:□□□□□□□,□□□□□□□。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 策之不以其道( ) ④执策而临之( ) ..11. 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 意在说明什么?(2分)

12.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 路。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2分)

13.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1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氏门风

王中书①子明,大名莘人,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甚笃。家人未尝见其怒,饮食不精洁②,

阿 忆

孔庆东

近日江湖上传闻:’阿忆博士要到北大去读硕士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江湖上名

但不食而已。尝试以少埃墨③投羹中,子明惟啖饭。问何不啜④羹,则曰:“我偶⑤不喜肉。”

头也算响亮的人,怎么却要往低了“复读”呢!我给阿忆发了个E—mail,阿忆一本正经地

后又墨其饭,则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子明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

回信道:老孔,主要是博士太有名,近些年问我导师是何人的人太多,已经无法再遮掩回避

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子明疾甚,戒子弟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

下去,所以只得赶紧去真读……

门风,不得事于泰侈⑥,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释】①王中书:中书舍人,官名。 ②精洁:干净。 ③埃墨:尘土,灰尘。 ④啜:食,饮。 ⑤偶:偶然,恰巧。 ⑥泰侈:奢侈。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事寡嫂有礼( ) ②子明疾甚(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

16.“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王氏家族“盛名清德”,门风不群,与他治家有方密不可分。选文体现了他怎样的持家之道?请结合内容回答。(2分)

周忆军一米八几,生的高而不耸,文而不弱,白而不嫩,英而不俊。经常穿一身草绿色军装,朴素又干净。家居北京,他却只在周末才回去,他对集体生活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班虽然才子成群,各省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计其数,但一是个性太强,所谓“英雄不受羁勒”,二是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北京与外地同学之间还缺少磨合,因此集体活动不太容易开展,周忆军以他极为合群的好脾气,成为我们班各个“组群”之间的纽带。他可以沟通城乡,沟通朝野,沟通南北,沟通男女。

他不讲究物质享受,从不以不吃某种食物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娇嫩。吃起饭来一副馋相,吃到高潮时,还摇头晃脑吧唧嘴。看到别人吃饭时,他经常像小孩似的说:“给我一口!”一口吃下去,馋虫上来了,“再来一口!”连吃几口,欲罢不能了,“干脆,我都吃了,你再去买吧。”周忆军最爱吃鱼头。有一阵,食堂经常卖红烧鱼,六毛钱能买一条小的,八毛钱能

2

买一条大的。周忆军当然是买大的,但发现别人买的小鱼身子虽小,头却比他的大,便说: “拿过来!咱俩换。谁让你的鱼头这么大!”不仅如此,别人吃鱼时,他还软硬兼施地请人家把鱼头剩下留给他。后来大家成了习惯,吃完鱼就把饭盒递给他。再后来,只要听说食堂卖鱼,周忆军就不去买饭了,他积极鼓动别人去买鱼,他自己坐在蚊帐里敲着饭盒儿,弟兄 们买鱼归来,用勺子切下鱼头,往他的饭盒里一堆,周忆军受宠若惊感激涕零。我们住在一间大宿舍,同室十个人,只要有一半人买鱼,就足够周忆军大快朵颐了。但他还贪心不足,经常巡视别人的饭盒儿,谴责道:“你为什么不买鱼!”因此我称周忆军是“鱼肉乡里”。

周忆军不仅吃饭不讲究,他家里给他买有“冠冕”的衣服,也不穿。他好像很早便懂得“简单就是美”的道理,常常穿得跟崔健似的。夏天穿单军装,冬天穿军棉袄,不爱系扣,要不是生得白净,就跟《智取威虎山》里的滦平差不多。

周忆军的为人处世,很像我们东北人。后来知道他小时候在沈阳的姥姥家长大,怪不得!他常从家里拿来东西给大家吃,给大家用。他无偿地给同学照相,带同学去看病。他带领外地同学参观了北京的许多旅游景点,还特意弄到去中南海参观的票。他一点“干部”的样子也没有,完全像个“仆人”。他是以真心助人为乐趣的,绝不因此而流露什么优越感,相反倒是常受别人挑剔挤对。我就是利用他的善良欺负他的人之一。比如打牌,周忆军也是爱好者,但他的乐趣只在参与,胜负心不强,既不刻苦钻研技术,也不琢磨别人心理,所以别人不愿与他合伙,只有我常常拉他做“对家”。无论我怎样呵斥他,周忆军都不恼火,总是努

力改正失误,总是一脸愧疚,但又是笑盈盈的,顶多疑问一句:“刚才你不是让我这样出吗?”

我还到周忆军家去混过饭吃。他们家人都很随和,待人又尊重又实在,跟我们工人家庭差不多。跟她妈妈打麻将时,他妈妈总批评他这不好那不对,但我看出他妈妈实际是非常深地爱着这个儿子。周忆军也很孝顺。我们系有个女生与周忆军妈妈同名,周忆军每听到别人叫该女生名字的时候,都有几分不安,可见妈妈在他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有一次周忆军在处理一个问题上方式欠妥,他妈妈跑到北大来,焦急地问我人家会不会报复周忆军。还有一次周忆军跟同学打架受了点轻伤,他妈妈急得说话都是半句半句的。我觉得他们家不像什么干部之家,一个副科长的家也比他们家要端架子,一个稍有几本书的家也比他们家要酸腐虚伪。我原来以为周忆军是“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他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周忆军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而在我看来,他的聪明,在我们班绝不是第一流的。如果没有正直和善良,他那点聪明,也就够他成为一个市井人物。阿忆的幽默是开朗的,不是做作的,是自己先受感染,再去感染别人。所以他气色丰沛,神态安详,做起事来,自然显得很聪明。

周忆军先后喜欢过我们班两个女生。喜欢的方法是与我们热烈讨论这个可爱女生的一切。在他喜欢这个女生的时间段里,谁也不许说该女生的坏话,该女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天使。但几个月后,他就矢口否认喜欢过该女生。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人谁都不承认自己曾喜欢过对方,最后居然共同找了个台阶下来了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