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3:47: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

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4日 02版)

1.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2.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弟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左右或以进谏,确曰:“听吾为国家破贼,使汝知之。”除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确每临阵对敌,意气详赡。带甲据鞍,自朝及夕,驰骤往反,不以为劳,诸将服其壮勇。及侯景乞盟,确在外,虑为后患,启求召确入城。诏乃召确为南中郎将、广州刺史,增封二千户。确知此盟多贰,城必沦没,因欲南奔。携王闻之,逼确使入,确犹不肯。携王流涕谓曰:“汝欲反邪!”时台使周石珍在坐,确谓石珍曰:“侯景虽云欲去,而不解长围,以意而推,其事可见。今召我入,未见其益也。”石珍曰:“敕旨如此,侯岂得辞?”确执意犹坚,携王大怒,谓赵伯超曰:“谯州,卿为我斩之,当赉首赴阙。”伯超挥刃眄确曰:“我识君耳,刀岂识君?”确于是流涕而出,遂入城。及景背盟复围城,城陷,确排闼入,启高祖曰:“城已陷矣。”高祖曰:“犹可一战不?”对曰:“不可。臣向者亲格战,势不能禁,自缒下城,仅得至此。”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乃使确为慰劳文。

确既出见景,景爱其膂力,恒令在左右。后从景行,见天上飞鸢,群虏争射不中,确射之,应弦而落。贼徒忿嫉,咸劝除之。先是携王遣人密导确,确谓使者曰:“侯景轻佻,可一夫力致,确不惜死,正欲手刃之;但未得其便耳。卿还启家王,愿勿以为念也。”事未遂而为贼所害。

《梁书·列传第二十一》

4.下列句中对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后从景行,见天上飞鸢 从:带领 .B.除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除:排除 .C.带甲据鞍,自朝及夕 及:到 .D.臣向者亲格战 亲:亲自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B. 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C. 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D. 大同二年/封为正阶/侯邑五百户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习骑射,学兵法,时人皆以为狂。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弟确经常在家中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兵法,但不被人们理解,被认为是一个狂人。他没有听众别人的劝谏,因此被免除了官职。

B.弟确认为,侯景表面上说要离开,却不撤军,因此推断侯景一定会攻陷城池;入城与侯景结盟,没有任何好处。

C.石珍要求弟确入城去订立盟约,被拒绝后,又以斩首相威胁,直到伯超挥刀相逼,他才流着眼泪进入城中去。

D.侯景十分欣赏弟确的体力。他射中高空飞翔的鸟,招致嫉妒;他还表示要亲手杀了侯景,最后被敌人陷害致死。

7.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确知此盟多贰,城必沦没,因欲南奔。(5分) (2)事未遂而为贼所害。(5分)

(二)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8.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每一联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5分) 9.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10.默写:(每句1分,共6分。)

①《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 , ”。

②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③《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0分)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