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9:54: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淮阳县实验高中 孙志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悟岑参边塞诗“意奇语奇”的特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将士形象,体会爱国精神。
4.学法目标:掌握“首字词背诵法”和“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首字词背诵法”和“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 2. 分析诗人塑造的将士形象,体会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盛唐时期,有两类诗比较繁盛。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上节课我们随着诗人漫游山川领略秀丽的山水风光,感受了诗人们高逸冲淡的情趣,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到唐代的边塞去体验边塞生活,观赏边塞风光,感受那里的喜怒哀乐,那我们就和岑参一起到走马川看看。(教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二、诵读品味
1、读法指导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
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要注意音调的高低抑扬。
2、背法指导 熟读基础上,写下每句诗的首字词,然后看着
这些字词反复试背,直至熟练背诵。
1
三、鉴赏诗作
(一)、教师介绍“五看一寻一探赏诗法”
1、看题目 题目给了哪些信息。
2、看作者 处于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经历,便于知人
论世准确把握诗作表现的思想感情。
3、看意象 怎样的景,怎样的人和事。 4、看注释 整体理解,突破疑难点。
5、看关系(景和情的关系) 结构上是先景后情还是先
情后景 ,作用上是正衬还是反衬。
6、寻诗眼 诗作中找到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7、探手法 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语
言和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二)师生共赏
教师设问1、诗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如何断句,“行”
字和“送”字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同学们你又有何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行/奉送/出师西征 “行”是诗体,“送”
可看出是送别诗 “走马川”地点 “奉”人物关系 “出师西征”内容或事件。
教师设问2、 岑参何许人也,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2
1、 岑参(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同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2、 天宝十三载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这
期间,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播仙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内),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教师设问3、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 轮台 风夜 碎
石 匈奴 黄草 战马 金山 烟尘 大将
金甲 行军 戈 砚水凝 虏骑 短兵 车师 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边塞
诗,边塞的景和事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教师设问4、 教材中的哪些注释对理解是帮助最大,为什么? 学生看完注释思考后回答 (略)
教师设问5、结构上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 ,描绘了怎样
的景?作用上是正衬还是反衬?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先景 寓情于景 反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