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情境写诗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21:17: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古诗文知识测试。

一:选择题。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 ) A、阅江楼 B、鹳雀楼 C、黄鹤楼 D、腾王阁

2、小学古诗文诵读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这样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些诗人称得上边塞诗人?( )

A、王之涣 B、王昌龄 C、王翰 D、苏轼 3、下列诗句中包含道理的有(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纸上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下列诗人中写过许多爱国诗歌的有( )

A、李白 B、杜甫 C、文天祥 D、陆游 E、白居易 F、王安石 二、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青天。 ( ) 2、莫愁前路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5、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三、读诗句,猜猜谜: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 )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 四、根据提供的情境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 _。”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 ___”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_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4)“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18)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五、按诗意填空。

1、《商山早行》这首诗,作者是___ 朝诗人___。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出现一个\早\字,但却通过___、茅店 、___、人迹、板桥、___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2、唐代诗人___在诗《乐游原》中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极具人生哲理,堪称千古绝唱。 3、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__________________。

6、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填空

1、当你取得成绩时,老师说:“,。”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说:“, 。”当你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时,老师说:“,。”

2、小明整天不思学习,这时你对他说:“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说:“ , 。孩子要珍惜啊!” 4、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 ,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5、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 , 。

6、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8、在这离别的时刻,我想说:“ , 。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中的“ , 。”和《》中的“ , 。”

10、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到范仲淹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面对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我“”时,爸爸来到我身边,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可真是“”哪!

12、“ , 。”学习就是要做到知行结合;老师常以“ , 。”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写作要做到多方位观察,多角色描写。

13、望着壮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这个诗句;看着眼前美丽的西湖美景,我情不自禁地吟道:“ , 。”

14、“ , 。”这首曲子真是太好听了!

15、外面的礼花绽放着,炮竹噼里啪啦的乱响,“ , 。”新的一年开始了!

16、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表明远大的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

17、齐敏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小强在送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 , 。 ,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 ,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