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选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8:0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一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以《木瓜》为例认识中国早期诗歌的复沓之美。

答:该诗歌中的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但从表达的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看,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2.结合《诗经大雅》中的《抑》认识中华民族“投桃报李”的民族文化。 答:“投桃报李”,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在这首词中,笔者倾向于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体现了我国人民注重礼尚往来,通过赠答表达深情厚意的诗作。从这一角度理解,对当今日渐浇薄的世风、日益淡漠的人情应更具有警示意义。

3.当代人是否应该继承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厚道重情的交往之道?

答:自由发挥(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暗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本条强调给予回报。比喻报答之类的东西。) 二 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如何认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答:a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生活场景,只要具有审美的眼光,一切就会变得生趣盎然,多姿多彩。在苏轼的笔下,自然是:花红杏青,燕飞水绕,柳绵芳草,一副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图;生活是:佳人们在墙内自由自在,欢声笑语的荡秋千,把墙外的行人吸引的裹足不前,驻足而听,直到墙内的佳人们彻底销声匿迹,墙外的行人仍恋恋不舍的不忍离开。多么美妙的佳人!多么多情的行人!B.学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然,人生。红花尽管褪落了,但却长出了果实;枝上的柳绵尽管又少了,但“天涯何处无芳草”;尽管看不到荡秋千的佳人们的姿容,但却能听到她们悦耳动听的笑声....词中尽管不无些许感伤之情,但总的说来,并不沉重;毋宁说流露的更多的倒是一种轻松幽默的生命情趣。 注: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三 先秦诸子语录 1.先秦诸子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答:a.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著作是《论语》《孟子》。儒家主张“性善”,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实行“德治”和“仁政”。

·

b.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著作是《道德经》《庄子》。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所以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实行无为而治。 c.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非乐”“节葬”,实行“尚贤”“尚同”政治。

d.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作是《韩非子》、法家主张“性恶”,提倡“不法古不循今”,实行法,术,势的以法治国政治。

四 秋水 1.认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 答:《庄子》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的主旨。 2.认识庄子文章之美。

答:a.宏博恣肆的文风b.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c.小大之辩与人自身的局限性d.超迈的人生境界。

3.本文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这种哲理可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答:a.万事万物皆有局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见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拘泥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B.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通过寓言,告诫我们应当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五 长亭送别 1.欣赏《长亭送别》的词曲之美。(语言之美)

答:a.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着力渲染凄厉萧瑟的外在环境,并于长亭别宴前,别宴中,别宴后莺莺的复杂心理活动相结合,出神入化的刻画出了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离愁别恨,从而达到了自然景物与主体情感水乳交融,物境与心境浑然一体的化境。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容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b.借古典抒情:借典故抒情最大的好处是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炼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c.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d.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e.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f.动词,虚词的用法,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2.分析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

答:西厢记在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等方面大胆进行艺术改造,通过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与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家长势力之间一系列的戏剧冲突,表现了青年男女勇于突破门第观念束缚,冲破礼教樊篱,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中作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惊世骇俗的呐喊。西厢记对个体情感的尊重和张扬代表了时代的心声和进步潮流,千百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情为主的恋爱婚姻观,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思想主题主要为: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反对封建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六 初恋(周作人) 1.周作人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周作人的散文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很干净不做作,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忧愤抑郁,在“貌似平淡”与实质的“不平淡”之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2.理解作者在文尾所说的“不快”而又“安静”的矛盾心情。

答:当听到三姑娘的死讯“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大块石头已经放下了”。经典

·

的结尾,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看似平静,却意味无穷,那种环境,三姑娘成年后也许得不到更多的幸福。他们并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外在压力,完全是自己把一个十字架背在肩上,是精神的自觉,也就是说,他完全忠诚地守卫着自己这一点恋情,尽管是单相思,无法联系时,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疑疑惑惑,不知如何是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现在终于可以放掉心理包袱了,所以心情既“不快”又“安静”。 3.阅读《初恋》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答: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因为纯真,因为年轻,两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心灵在一起,才是最值得珍视的感情。我们在这里抛开周作人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单就这篇文章来说,对于我们这些日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种生命的本真。

七 原野(曹禺) 1.话剧的基础知识。

答: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2.认识《原野》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 答:《原野》的戏剧冲突实质上有两个层面:外在的冲突与内在的冲突。外在的冲突也许可以用社会矛盾来解释,是仇虎与焦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这是表层的冲突;内在的冲突是发生于人的内心的心理矛盾,是宗法观念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冲突。这是深层的冲突。如果局限于对外在层面的表述,《原野》主题的思想价值就会淡化,就不能真正把握人物性格的精神本质。

八 过旧居(戴望舒) 1.理解戴望舒诗歌多呈现出忧郁色彩的原因。

答:戴望舒童年时因患天花而在脸上留下瘢痕,这不仅带给他终身的精神苦恼和隐痛,而且也导致了他敏感而自尊的个性,使之诗歌中的忧郁色彩浓厚。戴望舒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他对理想人生苦苦追求的失望,惆怅与感伤。在戴望舒的理想人生和诗歌创作中,有两条红线,一条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另一条是爱国主义的情怀。戴望舒为人为文,过于执着和认真,缺乏浪漫气质。通过一些常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秘不示人的内心隐秘,呈现出的是介于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灵魂。 2.《过旧居》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诗就其叙事结构而言,先是以回忆入题,尽情抒写过去一家人寓居在“林泉居”相亲相爱的美好,以此反衬现实的物是人非,身心疲惫。接着,诗人在追忆与现实中陷入深深的思索,是什么造成自己妻离子散,好景不在?是“灾难的岁月”。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