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21:23: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姓名 张世新 班级 汉语言文学0911班 学号 09302108

南北朝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族风尚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南北朝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粗犷豪放。但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绝大多数是情歌。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多情的青年男女,不免怀春。

其次,极具浪漫色彩。它所表现的爱情大多表现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的爱情,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布,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再次,基调哀伤。南朝民歌中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曾经美好的爱情遭到破坏,不再美满,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更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语出天然。吴歌中的《大子夜歌》中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避免了过于简单直白、一览无余的表现,明朗而又巧妙。如《子夜歌》

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谐音。又隐喻男子的感情犹豫含糊。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一篇抒情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回忆起从前西洲梅下相会的浪漫情景。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想去西洲寻找情郎。风吹着乌桕树,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待情人的到来,“门中露翠钿”中“露”字,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仍旧没有来,她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之情,只好出门去采红莲,借此聊作宽慰。“莲”与“怜”双关,“怜”的意思犹如今天所说的“爱”或“爱人”吧。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莲子青如水”说明她把自己的爱情视若清纯的水,“莲心彻底红”则是两心相爱,炽热无比。“置莲怀袖中”,亦见出她对莲的珍惜之情。种种描写,无不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满怀一颗赤诚之心。

然而她的思念并未等来恋人,只能抬头望着飞过的大雁而暗自嗟叹。她登高远眺,希望能看到他,可是天色已晚,他终于没有来。只好借助梦境,来摆脱现实中的失意。在梦里,她实现了与情人相会的愿望,并产生了请求南风把梦带给恋人的幻想。抒情主人公似乎对爱情更加坚定了,“君愁我亦愁”表明了两人的心心相印。这首民歌向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多情的女子,展现了她坚贞热情的爱情。

全诗共三十二句,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扬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朗朗上口,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余味无穷。所以沈德潜说此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北朝民歌的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 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

例如《敕勒歌》中,描绘了苍茫壮美的北国草原风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琅琊王歌辞》中“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一、 表现草原男性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的个性和豪侠

善武的精神。

例如《企喻歌辞》中“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琅琊王歌辞》中“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二、 表现频繁的战争。

如“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说明战争给百姓带来无限深重的灾难。“兄在城中地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悲惨的命运。

三、 表现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如《琅琊王歌辞》中“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深切地反映了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思乡之情。《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描写出劳苦大众的激愤与不满。 四、 表现爱情与婚姻。

不同于南朝情歌的缠绵婉约,北朝情歌比较直白热烈。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儿孙抱”(《折杨柳枝歌》)。

北朝民歌具有其艺术特点

1、 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粗疏质朴,别开一种艺术境界。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