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21:31: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杨娜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1期

大学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1.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相同

大学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师生的共同行为标准和核心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大学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直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生命与活力,大学校训则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财富。

2.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一致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它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以人为本”是高校的核心教育理念,高校必须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为本,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人民利益来规范和约束办学行为,使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同地区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幸福与进步融为一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主体性,而大学校训广义的主体指人民,狭义的主体指学校师生。学校师生是人民中的一部分,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通

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包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自觉要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都能形成内在的契合和效果的共振[4]。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民主、法制”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界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洪波对中国“211工程”院校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德” “学” “行” “实” “新” “济世” “强” “真善美” “诚朴勤仁”9 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彰显 ;“学”—大学以学为业,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又生发了大学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责任担当;“实”—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注解,又体现了对社会“民主、法制”的诉求,更是对“和谐”建设目标的坚定信念。这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也显示出大学校训与时代主旋律之间的互通共融[5]。

4.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过程统一

大学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也是高校教育的价值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主要由价值取向的确立、价值行为的发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环节构成。一是价值取向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有着深刻的阶级、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而大学校训是高校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内涵。二是价值行为的发生。高校教育者制定科学、实用的教育内容,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评价与自我评价等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多样化载体,保证价值行为的发生。三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主要就是一个由思想意识的内化到行为实践的外化过程。四是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种价值形态的整体的、宏观的运动,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实现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从意识形态层、社会功能层逐渐上升到文化意蕴层的过程。

充分发挥校训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1.阐释好校训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极大变化,这要求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发展策略等,而作为大学精神的精髓与灵魂的校训,也应随之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涵。

一是确保校训内涵的“高度”。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训的应有之义。二是挖掘校训内涵的“深度”。应深入挖掘校训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使之更具吸引力和聚合力,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三是拓展校训的“宽度”。在对校训进行解读之时,不应将其束缚在大学生的“当下”,即在校期间的行为标准和目标引领,而应使之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职业、生活、学习等终身的个性气质和道德准则。 2.把握好校训宣传教育的时机

高校对校训的宣传和教育应该是全天候的。但如果能够把握好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对校训进行针对性的大力宣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把好“入学”关。新生入学是进行校训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形成新的行为准则。学校从发录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知书开始就可以启动爱校、荣校教育,如在通知书上注明校训、迎新现场设置校训展板、开学典礼进行校训宣誓、举行校训、校史讲座等。二是把好“毕业”关。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增进毕业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毕业生“今天我为校荣,明天校为我荣”的信念,促进学生踏入社会的自律与责任感,如征集毕业生留言、毕业典礼重温校训誓词等活动。三是把好重要活动关。开展校庆、节日庆典、党校培训等活动时,将校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反复强调学校对学生为人、为学的要求以及成长成才的期待。 3.整合好校训宣传教育的资源

校训的宣传教育不应是灌输式的,而应是潜移默化的。校训作为教育内容,必须找到有效的载体对其进行传播。深度整合学校校训宣传教育的有利资源,使其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各施其能。一是要详尽梳理学校发展历史并明确学校发展规划。要花力气将大学的历史追溯清晰,挖掘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通过编印校史书籍、校史报告会、建立校史馆等多种形式全面立体地展现高校发展历程;要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定位稳定人心,通过方向凝聚人心,通过发展鼓舞人心。二是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与事迹。典型人物可以包括:学校发展的先驱、名师大家、师德模范、学生标兵、优秀校友等。从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中,总结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的人性光芒,并通过事迹报告会、讲座、橱窗展示、网络宣传等方式,发挥典型人物先锋引领的榜样力量。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园景观环境。学校应保留并维护能够见证学校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突显学校的历史传承;可借山、石、雕塑等,彰显学校的独特品质;可通过对学校建筑、道路、景观的命名,寄寓大学的精神追求等。 4.搭建好校训宣传教育的平台

校训的宣传教育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必须搭建宣传教育校训的扎实平台,建立校训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专门研究平台。高校应建立一支校训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要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深刻把握,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的要求,要深入研究学校历史、现状及未来,要能够准确定位学校的特色,清晰描绘学校的发展规划,要不断丰富校训的内涵。二是立体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传统宣传媒体,强化校训的宣传力度,如校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台等,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深化广大师生对校训的感知和感悟,如网络媒体的博客、微博等和手机媒体的飞信、微信等。三是多元实践平台。通过校园志愿服务、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朋辈互助等系列实践活动,促进校训在学生中的知行合一、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2).

[2]徐浩特.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辽宁教育研究,2005(2). [3]曹继军.让校训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N]光明日报,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