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各村庄的来历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6:4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即墨各村庄的来历,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的?

一、城里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

考院、新生、新建、后庵四村都在原古县城之内,传统上总称为城里。东西以中山街,南北以立法街(今南关街)至古县衙为界划分四部分,旧称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 考院为古城东南隅。据传:明代中叶以来,村中建有黄氏、蓝氏等达官显宦的宅第,舍宇整齐。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一村,1953年改称考院。考院街系因街东段路北有清朝科考童生的考院得名。该村考院街西头路北是清参将署所在。新生在考院村西。明中叶以来,周氏、黄氏等达官显宦、富豪名门的府第建于此处最多。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二村。1953年,因该村的南北街称新生街,故取村名新生。

新建在新生村北。据传:明初,孙氏曾在此村广置房产,号称孙半城。明中叶以后,蓝、杨等大户多设宅第于此。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三村。1953年,取建设新中国之义,称新建。此村北部曾有佛寺准提禅林,后汀街上有蓝章、蓝田父子的祠堂。

后庵在考院村北。据传:自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即墨县后,姜氏即世居此村。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四村。1953年,因后庵街的东段在此村,改村名为后庵。此村南部原有孔庙、书院、城隍庙等建筑群;村西与新建村相交接

处有古县衙,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部曾有道教庙宇真武庙。二、西关 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西关是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四村的总称,因地处原即墨城西门以西而得名。

大同位于即墨市汽车站附近。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在此地定居,因地处近西河(原淮涉河北流的一段)西岸,故称河西村。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者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前坊子街改称坊子街。清末《即墨县乡土志》附图标有坊子街。

阁里毗连于大同之东。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人。至明万历时(1573~1619年),阁以东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居民区,阁以西尚无居民。传说清湖广总督郭琇的府第即在阁里街路南。烟台、青岛相继兴起后,以阁里为中心的西关在商业上成为全县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西阁被拆除。

北阁北阁(村)西、南两面与阁里(村)毗连。以原坐落于大街中北部的北阁得名。北阁与西阁形式相似,阁上建有三官殿。今村中孙、苏、于、李诸姓是明中叶以后相继迁来的。此村以北阁为界,分为北阁里、北阁外两部分。1948年,北阁

里街道之路东部分,被国民党军强迫拆除。新中国建立后,北阁里、外在行政上总称北阁村。1953年北阁拆除,里、外之分随之消除。三、障村 西障村、中障村、东障村西障村在墨水河北岸。据传: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即墨县于今址,障村已成聚落。据说因位于县城东郊,对县城有保障之义,故称障村。或云,村系张姓所立,故称张村,演变为障村。此村近城临河,土沃泉甘。明中叶后,周、黄、蓝、杨四大望族均有前来定居者。自小障村形成后,改称大障村。此村本分为东西两个区段。1953年,东段称中障村,西段称西障村。

东障村在中障村东1公里处。据《蓝氏族谱》载:蓝氏裔出昌阳山,迁于黄埠,六世祖定居盟旺山右。因位于障村之东,称小障村。蓝氏今已传二十七世,当系明永乐时(1403~1424年)建村。1953年改称东障村。四、大留村 小留村、小村、前留村、大分地大留村在城区东部,是原留村乡驻地,今属龙山街道。

据崇祯《周氏族谱》载:明初,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汝南迁居此地。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因周安住与其父友好,遂便道访周,并赠予田地。“留”字当有纪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义。传说永乐扫北,此村独得保留,故名留村。小留村形成后,改称大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