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世界中的万千之美——漆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1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材料世界中的万千之美——漆器

作者:刘超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9年第03期

漆,取自漆树,从漆树上割取的液体称为“生漆”或“天然漆”。很久以前的远古先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漆的一些特性,他们利用漆的黏性将其作为一种黏合剂,对一些日常用品进行修补。通过对漆的利用,远古先民们也发展了漆的提炼和加工技术,生漆可以被加工成半透明、透明、黑漆、红漆和油光漆等,漆的用途也不仅仅只是作为黏合剂被简单地使用。由于生漆具有防腐、防霉变、防水等特性,人们开始用生漆在墙壁上记录事情和绘画,但更多的是用来在生活用品上进行描绘,达到装饰的效果。

生漆,在先秦时期不仅是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军事上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士兵杀敌用的刀枪剑戟等兵器的木质部分、弓箭上的竹木部分以及战车的车身等,都需要生漆进行防腐和装饰。因此,漆树在当时已经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生漆的提取、提炼和加工也被严格管理。“黄老学说”的集大成者之一庄子就曾担任过专门主管漆事的主官——漆园吏(史学界有2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漆园”是指地名,本文只取用第1种说法)。

漆器的产生与漆的用途扩展密不可分,从最早的用漆黏合器物到描绘装饰再到之后的以木竹等为胎髹(以漆涂物)饰而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漆器”,这一过程漫长而久远。 1 生漆的炼制和漆器的产生

迄今为止,在古代的诸多典籍中,对漆源流的考证和记载文字寥若星辰,甚至找不到人类第一件漆器出现的时间,只能依据极其有限的考古证据和典籍记载推敲。

由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 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艺工匠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见图1),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世的专门描述漆器髹饰工艺的专著,其手写孤本现藏于日本。《髹饰录》中对漆器的出现和用途进行了描述:“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工之六材,亦不可缺(阙),皆取其坚牢于质,于其广彩于文也。”这段话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说:“漆的使用最早从竹简开始,舜用黑漆髹饰装食物的盒子;大禹用来祭祀的祭器外面髹涂了黑漆,里面髹涂了朱(红)漆;周朝将漆用于车辆之后,用漆装饰的(现象)就越来越普遍了,对于‘天子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中的各种材料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漆与这些材料组合使用皆是因为漆能使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又能描繪出鲜艳的花纹。”《 髹饰录》中出现的这段文字,其实也是黄成根据古代典籍整理而成,其中的“舜作食器”和“禹作祭器”是引用战国末期“百家”之一的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十过》中的内容。《韩非子·十过》是目前所知我国关于漆的使用最早的文字记录,寥寥数字却开创了我国“漆文化”的先河,将髤漆技术追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据考古记录,世界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漆器是一只红漆木胎碗,即著名的“朱漆木碗”(见图2)。这只木碗于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年)遗址第3文化层出土,口径9.2~10.6cm,底径7.2~7.6 cm,高5.7 cm,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随后,在河姆渡遗址第4文化层又出土了朱漆木筒。对比国内外的考古记录,到目前为止可以认为,漆器最早是由我国发明。1978年,在江苏常州的马家浜文化(距今6 000年左右)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上黑下红的喇叭型髤漆陶罐,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陶胎漆器,陶器整体髤漆且有光泽,视觉上已经与现在的漆无太大差别。1987年,在浙江瑶山良渚文化(距今5 300-4 500年左右)遗址中发掘出一件镶嵌有玉颗粒的高足朱漆杯,在这只杯子的附近还发现了二百余颗沾有朱漆的玉粒,说明当时已经利用漆的黏合性将玉石镶嵌在漆器上,这不仅是最早的镶玉漆器,这种做法也为之后的青铜器镶嵌技术提供了参考。

除上述考古发现外,期间以至于之后的考古发掘出的漆器多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此推断,这一地区很有可能是我国髤漆工艺和漆器的发端,由此传播至古代我国的其他地区。 2 漆器的萌芽期

人类发展至今,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源是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漆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源于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漆器工业品也出现了彩绘、漆嵌玉、金银贴花、螺甸镶嵌等器型。

漆器在夏商至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的手工业门类,但是属于较初级的手工业。这一时期处于漆器发展过程中的萌芽阶段。这期间,漆器的器型多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盒、碗、盘、杯、觚、筒、钵、棺椁;战争物资有战鼓、甲胄、战车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