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常考练习题及答案(资本主义部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3:04: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2)货币职能的学说。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的这些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3)货币需要量决定的学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规律的。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金属货币由于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4)关于纸币流通的学说。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由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充当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的实际需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2)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要正确处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又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正常的货币流通能够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和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协调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2)要保持货币流通的顺利进行,必须掌握货币运动的规律。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规律可循的,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纸币的流通不同于金属货币的流通,纸币发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必须严格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大于或小于为完成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两种不正常的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意味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不仅影响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人民生活,甚至社会安定。因而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效地控制、调节货币流通量,是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 4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这一论断说明: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1)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集中体现在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不可能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这种基础地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任何认为可以离开劳动价值理论来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其结果必然会最终否定剩余价值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

(2)劳动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在当时,劳动价值理论既有合理的内容,又存在着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劳动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使这一理论在研究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今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劳动价值理论也必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

16

有的理论品质,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践发展的要求。 (3)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都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科学地把握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应搞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要搞清楚价值的创造是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流通领域的问题,也不是分配领域中的问题。价值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价值只是与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离开了人的劳动,就不存在价值问题。价值的创造要说明的就是生产过程中,它是由什么创造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在今天仍然是科学的。

二是要搞清楚为什么除了劳动以外,其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要全面地把握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还必须从理论上分析说明为什么资本、生产资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

生产资料(物化劳动)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也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它只能是价值创造的条件,而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所以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任何生产资料都不可能成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或者说,离开了人的劳动就不可能有生产过程,也就根本谈不上价值创造的问题。

因此,在这里,不能把作为价值创造必要条件的生产资料与创造价值的主体混为一谈。 (4)劳动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及其生产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也就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各种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形成价值的能力。但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一般商品经过使用,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或者随之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它在使用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之所以要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看中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资本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要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关键是在于使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自身的价值。资本正是通过对劳动力的购买,获得了对劳动力的使用权,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其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就由此而产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就由此产生。这种剥削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目的就在于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5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这里所说的“当时”,不是说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期,今天已经过时了;而是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他们“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运用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我们同样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结合现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解释。因此,

17

《讲话》不仅强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指出了劳动价值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的新情况。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论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首先,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最终揭示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今天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

其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在劳动与资本相对立的环境中来分析价值问题的。我们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总的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对立的经济关系。我们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再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分工还处在比较低下的水平。在这一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是非常充分的。我们今天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种深化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工人的认识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要比以前丰富得多。

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在今天,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6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性?

《讲话》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经济关系。

(1)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基本的经

18

济活动,是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环节。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价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问题。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做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首先,价值创造不直接就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创造只是研究生产领域中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由劳动者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这是因为,价值的分配并不是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价值分配的原则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这种分配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一个原则是按要素分配。由于各个要素都参与了生产活动,因此,各要素的所有者就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具有占有权,以实现自己对生产要素具有的所有权。所以,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其次,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利益。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因为各个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认为这部分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自己创造的。总之,劳动价值理论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为依据的,同样,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2)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的创造是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的,因为价值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因此,对价值的分析与对财富的分析并不是对立的。但是,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生产又不能完全划等号。财富或使用价值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除了包含着人类的劳动以外,还包含着自然物质。而价值是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成分的,它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同时,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二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的。财富的增长是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的。但是,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这是因为,从单个商品来看,它所包含的价值量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小。正是由于这一规律的存在,价值量与财富的数量是两个具有不同变化规律的量。从社会角度看,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要能够转化为社会价值,还必须经过交换环节,还必然经过竞争。由于这些环节的影响,又使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必须对这些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认识现实中财富的增长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和价格形成的关系。价值创造所要说明的是价值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它是指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的活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价值创造只是限于这一范围内的各种问题。至于价值通过价格这一形式来表现而产生的各种复杂问题,在流通领域中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以及生产过程结束后商品的价值构成问题等等,都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相对独立于价值创造的。研究价值创造的问题有必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价值构成研究的是一个商品的价值由哪些因素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两大因素构成,即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与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又可以分解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和剩余价值部分。从资本的角度看,当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有机构成不同,由于部门之间存在着竞争,利润率又有平均化的趋势。当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根据平均利润率取得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使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即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加上劳动力的价值,再加上平均利润。这时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因此,价值的转化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价值构成的变化也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19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与价值发生偏离。因此,必须要研究价格的形成。影响价格形成的基本因素除了价值以外,最重要的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会使价格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但这种偏离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会使供求关系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种价格变化与供求关系变动互为因果的作用,表现为价格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因此,价格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也是各种市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所包含的关系和因素要比价值创造、价值构成更为复杂。

政治经济学常考练习题及答案(资本主义部分) 3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资本: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值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值,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价值形成过程:指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填空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