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8:31: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情境导入 (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大约2分钟)
[导语设计]
师:请同学们伴着《命运》交响曲,观看残奥会精彩画面,感受情境。 同学们,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骤然响起,当残奥会的精彩画面再次浮现在 我们眼前,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是否也和我一样,心灵为之一震呢?我想,震撼 我们的不仅仅是《命运》的悲壮与夺冠的骄傲,更是所有成绩背后,那些身残志 坚者与命运抗争的伟力。面对不幸,他们没有屈服,没有颓废,而是“扼住命运 的喉咙”,奋起拼搏,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
(一)(史铁生画像)
师:哪位同学能将你查阅到的有关史铁生的资料介绍一下?
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务农,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 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 出版。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不但没有出现奇迹, 反而又有新的灾难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 命,但他仍能忍受病痛折磨,写下了新作《病隙碎笔》。
(二)
师:我们知道命运对史铁生是不公平的,但(他却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 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 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 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 释。(配乐朗诵)
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年华,却高位截瘫,(轮椅)史铁生为此苦闷、彷徨,甚至 多次想到(自杀,“我为什么要生?我怎样去活?”)但最终他还是直面苦难, 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获奖作品)。那么,从“失魂落魄” 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变化过程 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关于人生的启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 随作者一同走进地坛,解读他对人生与苦难的参悟。
(三)整体感知
师: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是:(整体感知、局部分析、借鉴吸收。) 我们先整体感知。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哪位同学能简要概括一下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生: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故事。是地坛的环境给了作者生存的信念,帮他解决 了为什么生的问题,可以说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写的是地坛中我与母亲的故事,是母亲的爱感染熏陶了作者,帮作者解 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可以说,母亲是作者的生命航标。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则打出板书,有不当之处就点拨)
[点拨:1、我和母亲的故事是以哪个处所为背景的?(地坛) 2、本文第二部分 写母亲,其根本目的是赞扬母爱还是感悟母爱?(有赞扬母爱的成份,但根本目 的在于作者从母爱中获得的生存感悟)]
师:(小结)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概括得全面准确。
三、新授课
(一)提出问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局部分析。同学们可以将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的,与本文主旨内容相 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老师。(传问题)让我们看看这些问题是什么,你们 认为哪些问题有价值?并阐明理由。 1、 地坛的环境是怎样的?
2、 作者在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3、 为什么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提到母亲,母亲这个形象与主旨有联系吗? 4、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何联系?
生: 我觉得1、2两个问题很有价值。因为要想知道作者在地坛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就不能脱离地坛的环境描写。这俩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与第一部分内容相关的问 题也就解决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好,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是较有价值的呢?
生:3题是我设置的,这个问题既能让我们理解母亲的形象,也能让我们从体会作者 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生:4题是我设置的,因为通过理解这个问题,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旨。
师:这两个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好)
那我们就采纳同学们的建议,将大家的疑问集中在这四个问题上解决。 最后一个问题由我们共同解决,前三个问题分别由你们三个小组来解决,下面请 各小组领问题。(三个小组领题)
(二)分析问题
开始探讨
(三)解决问题
(1)探究第一部分 师:就探究到这里,先请第一小组同学告诉我们第一部分共有几处景物描写?分别在 哪?
生:三处。三、五、七节
师:我们先来分析解决第一处景物描写。(四百多年――看到自己的身影。)
生: 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词中,我们可以猜想出地坛的辉煌灿烂 ,但这些词前面的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则表明此时的地坛已丧失了 人工的雕琢和外在的浮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史是一个历经风雨苍桑后的荒芜古 园。
师:能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特点,很好,请坐。那么作者所说的“这时候”是什么 时候呢?为什么是“我该来了”呢?
生:这是近指代词,指的就是前文描写的地坛荒芜、破败、被人遗弃的时候,而我此 时正值悲观失望,找不到出路之际,我和地坛在这一点上同命相怜,而地坛像一 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让我在这里找到寄托,得到安慰。
师:分析得很好,再看看第二处景物描写。(蜂儿――片刻不息)
先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同学们仔细揣摩细腻的景物描写。 (朗读后鼓掌) 请继续分析。
生:我认为这处景物描写中,作者将蜜蜂飞翔时的状态比喻成“一朵小雾”中“朵” 字用得逼真传神,它既写出了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状态,又让人 联想到袖珍的花朵的美,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美好。让作者看到了生命中美了一 面。
生:我认为将蚂蚁拟人化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让我们看到 它生活得坦然、安祥、自得其乐,“想”字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转身疾行而 去”又让人感到它生活得忙碌和充实。启示作者要开朗、乐观、有所作为。
生:我觉得对瓢虫的描写更富有深意。将瓢虫拟人化,说它“不耐烦了,累了祈
祷一 回便支开翅膀,忽悠升空了”。它在“不耐烦、累了”的时候知道自我调解,祈 祷一回,然后又能快乐飞翔。作者也有不耐烦、累了的时候,只要他也能学会自 我调解,一样可以快乐生活。
生:描写蝉蜕的语言虽然少,但它却让人从蝉的身上领悟到一种在不满现状后,能努 力冲出牢笼的拼搏精神。作者也应勇于面对自己的困难处境,超越局限。
生:我更欣赏对没有生命的露水的描写,露水虽小,但它充满生机和力量。它滚动、 聚集,能压弯草叶,就算是轰然坠地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茫,摔开万道金光。 向人们展示着存在的力量和毁灭的美丽。启示作者活要活出个精神,死要死得光 彩绚丽。
师:同学们对每个景物的分析都很精彩,阐发的道理也很深刻。那么,谁能概括一下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景物中感悟到的是什么呢?
生: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很卑微、渺小,并处在荒芜地上,但它们却都能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不悲观,不失望,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 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 衰败。
史铁生面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个体,他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 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 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师:概括得非常精当,正是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环境启示作者,虽然(残疾,但 不能消极。)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幅画面。(六个譬如)
生:这段景物描写中,我对落日这句感触最深,日初时朝气蓬勃,日升时光茫万丈, 日落时则是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但落日面对自己即将枯竭的生命,不但没有消沉 、黯淡,反而将地上每个坎坷都照得灿烂。让有限的生命得以无限地延伸,使作 者感到生命的永恒。
生:我更赞叹雨燕的力量,小燕子身处风雨逆境,不但没有痛苦、哀怨,反而放声高 歌,让作者看到生命力的顽强。
生:我欣赏古柏的风格,无论你是忧郁还是欣喜,它都始终镇静地站在那儿,没日没 夜地站在那儿,它向我们展示的是那种刚毅顽强,不屈服、不认输的精神斗志。 它不因外物而改变,始终坚定自己的生活轨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恒定力量。启 示作者不能因为残疾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坐标。
生:我对落叶的状态感悟很深。人们常说秋风萧瑟,万物悲秋。秋给人的感觉总是凄 凉、哀惋的,秋风吹散了夏日的盛装,吹落了一地枯黄,但秋风中飘零的落叶, 竟能“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它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的终极。它们知道生命 的意义,它们深信生命的永恒。它们让作者明白了,一时的挫
折打击并非宣告一 生的终结,只要你热爱生命,生命便会得以延续。变的是生命存在的环境,而生 命的意义是永恒的。
师:谁能概括一下这处景物特点及它给作者的启示呢?
生: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我们要(热爱生命)。
师:很好。(打出板书)
(2)导读第二部分 师:摆脱了生死的纠缠,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第二部分。请 第二组同学们从这句话入手,结合具体的语句感悟作者对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的理 解呢?并谈谈你对母亲苦难与伟大的理解。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 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只有到了作者的母亲去逝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 苦难与伟大,而母亲生前为他所做的一切,在当时未曾触动作者。 师:(点拨)作者出门后又回来,“发现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 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大家能否设想一下 母亲此刻的心理。她在想什么呢?
生:有一处细节描写让我很感动,就是“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 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 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这几句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担心、忧虑, 她不知道我离开她的视线后会做什么,也不知道我这一走是否还能摇着轮椅回来 ,她只能默默地为我祈祷,默默地为我担心,默默为我奉献她的爱,她无言地品 尝我们俩个人的苦,无言地承担所有的苦难。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熏陶儿子 ,让儿子明白了如何面对苦难。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有深情:“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 的白天”,“空落的”、“不眠的”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而 “白天后的黑夜,黑夜后的白天”,则表明母亲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愁苦之中,生 活在忧虑之中。面对儿子的不幸,面对不幸中的儿子,母亲没有一分钟的快乐, 没有一秒钟的安慰,然而母亲还是坚强地活着,为儿子活着,为她爱的人而活, 为她爱的人奉献自己的爱。
生: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 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既写出了儿子理解母亲后那种深沉的感情, 也写出了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事实。我们总是愿意夸大自己的不幸,而忽略父母 的不幸,而实际上,父母正因为我们的不幸而比我们更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