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天地之道——阴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4:47: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兽医系列讲座第一讲:天地之道——阴阳

2014-07-14 09:32 作者: EditorD 来源: 本站 浏览: 249次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中兽医专栏介绍

中兽医既是多数畜牧兽医专业(尤其是兽医专业)的必修课,又是全国执业兽医资格必考科目;它是我们发展健康养殖业的主要手段,又是我们与国际兽医交流的主要媒介。为推广普及中兽医诊疗技术,满足读者了解中兽医知识的需求,本刊与西南地区中兽医学会等单位合作开设中兽医专栏。自2014年第7期始,每期由一位从事中兽医临床、教学的专家作为主讲,系统地讲解中兽医知识,同时还有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兽医师分享其个人经验。本刊期待读者们的反馈和投稿。

天地之道——阴阳

王成

(四川省筠连县畜牧局四川宜宾 645250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为医兽者,必须识阴阳,??”出自《元亨疗马集·论马阴阳运气者何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首见于《周易·系辞》,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中医学、中兽医学的阴阳,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运动趋势和状态。 1 阴阳属性的基本特点

阴阳两种属性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本质的共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阴阳的普遍性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用阴阳来代表它的属性,概括和阐明它的本质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同时“阴阳”这一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动物机体的生命力的来源、强壮、衰老等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由阴精与阳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阴阳的规律性

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这就是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的不同属性,既不能任意规定,也不能随便颠倒,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确定的,其标准为:“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在一切事物中凡是具有活动的、光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强壮的、功能的、温热的、无形的、气体、上、表、外、前、雄等特性均属于阳,与此相对的沉静的、晦暗的、抵制的、衰退的、柔弱的、物质的、寒凉的、有形的、品质的、里、下、后、雌等特性的均为阴。 1.3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变的,不是固定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这是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其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阳可以互相转化。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向相反方向转化,阳可化阴,阴可化阳。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均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阴阳是相对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阴阳对立

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它们的内部,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这种对立状态是以阴阳相互制约和阴阳相互斗争而存在的。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也就是说,对立是两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两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说明阴阳相互对立的关系。如自然界中的白天和晚上,一年四季中的暑热和寒冷等都说明阴与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并不是平平稳稳,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进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2.2 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是指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阴阳两种不同属性,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也就无所谓阴。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例如就生理方面来说,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活动要靠物质作基础;而物质的不断补充,又要靠功能来完成。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

为存在条件,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如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就会造成“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或“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后果。 2.3 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过程中,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长阴消”或“阳消阴长”这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动物机体这种阴阳消长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互交替进行的,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体现了动物机体动态平衡的一个量变的生理过程。如果“阳长阴消”或“阳消阴长”这种关系超过了一定界限,相对平衡即被打乱,阴阳消长“失调”,使一方消长太过,以致另一方偏盛或偏衰。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 2.4 阴阳转化

是指阴阳两个对立方面,不仅相互依存、互相联结,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与阳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包含着量变质变。如果“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动物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

上述四个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是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阴阳学说在兽医学领域中的运用。 3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3.1 用于说明自然界气候万物间的变化

自然界天地万物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一年之中有寒来暑往的四时更替,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四时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正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 3.2 说明动物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动物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动物机体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就动物机体部位来说,上、表、体表、背、四肢外侧谓之阳,下、里、体内、腹、四肢内侧谓之阴;以组织结构分,皮毛、六腑、前肢和后肢三阳经、气、津属阳,筋骨、五脏和前肢后肢三阴经、血、液属于阴。 3.3 说明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动物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关系的结果。动物机体的生理活动虽复杂,但都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精为阳气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作用于外又是阴精的护卫,抗病能力正是阳气作用于外的表现,这种物质与机能相互为用的机制就是阴阳相互依存关系在机体生理活动中的表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生理功能的阴阳特点。 3.4 说明动物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相搏过程。抗病机能为正气,致病因素为邪气,正气包括阴精(阴)与阳气(阳)两部分,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邪气致病为实(阳)正气不足致病为虚(阴)。说明动物机体内的一切病理变化,也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结果。无论外感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偏盛或偏衰。 1)阴阳偏盛:即阴盛或阳盛,是属于邪实之象,是说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盛则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的热证。“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的性质而言;“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必然损伤动物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如暑热过盛引起热性病症,耗伤畜体阴液,致使阴不胜阳,畜体表现一系列热象,如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等。此为实热之证。

阴盛则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的寒证。“阴盛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动物机体的正气(阳气)而言。寒湿偏盛,损伤阳气,致使阳不盛阴,畜体表现一系列的寒象。如身冷寒颤、耳鼻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口色淡白、脉象沉迟等。此谓寒实之证。以上两者,皆为外邪侵犯机体所致,称之为“邪气盛”,其证为“实”,由于致病病邪的不同,呈现出阴邪偏盛致病为实寒证,阳邪偏盛致病为实热证的两种类型。 2)阴阳偏衰:即阴虚或阳虚,是动物机体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阴精阳气化生不足或消耗过度时形成的阴阳亏虚。它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虚则寒,阳虚是动物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是动物机体的阴液不足,而阴液虚不能制阳,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以上两者,由于外邪侵袭导致正气虚弱,或由机体本身的阴阳气血不足所致。这种不足称之为“正气虚”或“精气夺”,其证为虚。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导致对方的不足。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以虚寒为主,虚热居次,称“阳损及阴”。同理,阴虚达到一定程度时,因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出现,以虚热为主,虚寒居次,称之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则表现为虚寒虚热并存,处于暂时均势的状态,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主次之分。

3)阴阳的转化:动物机体中的阴阳两个方面,在相互消长过程中,除了造成阴阳失调出现病理现象外,阴和阳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灵柩·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记载。 3.5 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诊断疾病皆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就可以抓住疾病的本质。

在辩证上,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来统领寒热虚实表里,其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阳,寒证、虚证属阴。临诊时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许多症状,可用阴阳归纳如下: 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口色 小便 大便 咳嗽 呼吸 饮水 发热 脉象 体表

症状 阴 青、白、黑 清、长 稀 声音低微 浅短 不渴 怕冷喜热 沉、迟、细 凉

阳 黄、赤、红 短、赤 干 声音宏大 声粗息高 口渴 恶冷喜热 浮、数、洪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