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培优训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1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培优训练)

1、【2019天津卷】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不合理的是 ...

A. 将废铁屑加入FeCl2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Cl2 B. 铝中添加适量钾,制得低密度、高强度的铝合金,可用于航空工业 C. 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 无水CoCl2呈蓝色,吸水会变为粉红色,可用于判断变色硅胶是否吸水

答案:C 2、【2019全国II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3(2019年北京丰台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表演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刺绣 B 打树花 C 剪纸 D 织锦 用针线在织物上 将熔化的铁水泼向 绣制图案 空中,迸溅出火花 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 用提花机织出图案 答案:B 4、2017年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做法应提倡的是( )

A.夏天设定空调温度尽可能的低 B.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纸巾 C.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D.对商品进行豪华包装促进销售 答案 C

5.对以下问题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瓶回收、再利用,是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 B.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可有助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并不影响健康 C.电子垃圾统一回收、拆解、再利用,能够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制得肥皂或生物柴油,可以实现厨余废物合理利用 答案 B

6、(2019年海淀二模)港珠澳大桥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

技,化工行业在这座宏伟的“超级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下列材料的主材属于无机材料的是

A.高强度耐腐蚀钢筋 B.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C.大尺寸橡胶隔震支座D.高韧薄层沥青罩面

答案:A

7、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答案 C

8.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表中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答案 B

9、下列我国古代制品中,所用材料属于合金的是 A.青铜器 B.瓷器 C.石雕 D.竹简 应用 高纯硅作计算机芯片的材料 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高铁车厢采用铝合金材料 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防止闸门被腐蚀 解释 硅晶体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 其作用是吸收水果释放出的乙烯 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不与氧气反应 利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金属 答案:A

10、.《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 A.CuSO4·5H2O C.KAl(SO4)2·12H2O 答案 B

11.(2018·广东省揭阳市期末)《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 ) A.吸附 C.盐析 答案 A

1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答案 B

13.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于发生吸氧腐蚀所致 B.石油的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C.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的组成元素相同

D.工业废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可以通过加入FeS除去

B.蒸馏 D.过滤 B.FeSO4·7H2O D.Fe2(SO4)3·9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