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1:20: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选官制度课后练习(1)
1.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2. 某中央官员在忆及其早年入仕经历时说,他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据此判断该官员可能身处哪一时期(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3.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 科举制 D.行省制
4.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度演变 B、所有人才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制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5.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最受重视的是( ) A.明经科 B.明书科 C.秀才科 D.进士科
6. 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三公九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7. 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 )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8. 阅读下列唐诗: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王谢指东晋时的王导、谢安两大世家巨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 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回答:
(1)《乌衣巷》反映了与本课有关的哪些史实?
(2)《登科后》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了怎样的作用?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日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摘自《明史》 材料二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
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一一摘自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
材料三 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非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联邦)德国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72年颁布了《企业基本法》……各州还制定有体现本州特色的职业教育法。德国政府强化“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把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职业培训制度,在企业和学校两个机构中进行,但以企业为主。德国自6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以高等专科院校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极大地满足了工业界对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摘自王德峰、邓和平《战后德国教育与社会发展浅议》
(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简析材料二所述措施的积极影响。 (2)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3)归纳材料四中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有关教育的探究主题。
10.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 2.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材料中“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可知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可排除A。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故选B。
3.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 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课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之选官制度变化。 4. 答案: C 5.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是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故选D。 6.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人为官”和时间1775年应该指的是清朝中期,这一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7.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①中的皇榜;②中的天子堂;④ 中的提名处都与科举制有关。
8. 答案: (1)《乌衣巷》反映了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维持。 (2)科举制度。作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9. 答案: (1)措施:科举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南北分榜取士。 积极影响: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若答“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亦可)
(2)思想:倡导教育平等,主张普及教育。
(3)措施:通过立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强化“双元制”,培养专业技术工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背景:冷战下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4)主题: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 解析: 古今中外教育的发展。(1)“措施”依据“科举必由学校……不入者不能得也”“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即可得出;“影响”由“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看出是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
由“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看出孙中山倡导教育平等;由“不取学膳等费”得出是主张普及教育。
“措施’依据材料从立法、制度,培养层次等方面归纳;”“时代背景”从国际上冷战;国内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等角度概括。 综合(1)(2)(3)题的设问即可得出主题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 10.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是在汉朝察举制时期;BD不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是在明清八股取士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沿用并发展,C符合题意。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的创立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