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5:4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1、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中国地形国上标有不同的颜色。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2000~3000米);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2000米);东部(绿色)地
区,海拔大约是(500米以下)。
3、看图并编出顺口溜来记忆地图上的各种地形(黄山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连成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冰雪寒)。
4、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我国人口多,平原少,耕地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5、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 我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西双版纳)是一个春夏秋冬不分明的地方,这里长夏无冬,一年都是繁花似锦、激流飞瀑的热带风光。它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的故乡,被称为(“热带植物王国”)。还有药材之乡的美称。 8、(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它的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是(天高地寒),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9、(糌粑)是藏族人民喜欢的主食。
10、藏族人民喜欢穿长袍,腰系腰带,头戴皮帽,脚蹬高靴,以抵御寒冷。又因为青藏高原气温日变化很大,早晚很冷,中午比较热,所以着装便于穿、脱,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11、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被称为我国的“森林宝库”,这里树种丰富,有(针叶)树和(落叶)树,(红松)是主要的树种。(红松)高大挺拔,针叶常绿,树龄长达百年,被称为“树木之王”。茂密的森林从远处看就像是绿色的海洋,人们称之为东北林海。
13、保护动植物的感人事迹:黑龙江畔的女大学生(徐秀娟),毕业后立志回家养鹤,后来,为了救一只陷在泥潭里的(小丹顶鹤),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把她奉为(丹顶鹤的保护天使)。
14、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15、不同地域的居民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6、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如山西的乔家大院。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是:(①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对建筑学是个活教材;②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风民俗,了解社会风俗的变化;③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7、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是:(①它有一个厚厚的用土覆盖的
“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②窑洞里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
18、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四合院的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19、苏州的房子窗户很大,前门通马路,后门可乘船。
20、江南水乡周庄展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我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1、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居住的是(窑洞),它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 2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是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24、除了现代交通工具以外,由于地域的差异,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发明了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2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北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很少水运;南方不仅有(铁路和公路),(船)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长江下游河网密布,以船代步,独具“水乡”特色。
26、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曾一度领先。
27、目前,我国城市的自行车总数高达(7400)万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
28、自行车体积小,灵巧方便,既节约能源,又不像机动车那样污染环境,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29、北方人爱吃面食,面食有上百种;南方人爱吃米饭,美味佳肴数不胜数。
30、中国历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丰富多样的风味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31、云南的风味食品“过桥米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主要原料是用肥母鸡汤,将肉片、生鱼片、米线等放入汤中炖,用罐子保存,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这种食品是大家都喜爱的美味佳肴。
3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说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不要忘了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要节约每一粒粮食。(“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是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很多人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爱惜。
33、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了人们养蚕、缫丝、织帛的本领。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做帽子和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改变了远古时代穿树叶、披树皮的习惯。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
34、元朝初年,黄道婆在海南岛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黄道婆)被奉为纺织业的祖师。
35、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出土的古代丝绸,工艺精湛,一件单衣重量不足(一两),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的珍品。现在,丝绸仍是我国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
36、出出土的古代丝绸,工艺精湛,一件单衣重量不足一两,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的精品。现在,还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37、丝绸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 38、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绚丽多彩的服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
39、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40、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与(地形)、(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41、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每个家庭的服装,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穿(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们穿(灰色、蓝色的制服,学生穿草绿色军便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情况,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了。 42、在我们身边,有人天热了,进出公共场所只穿短裤、拖鞋,不穿上衣,这种行为不文明。每个人自觉的文明行为,是文明国家的必要条件,我们小学生的着装也应做到:(出入公共场所不能衣冠不整,不能穿拖鞋,不能袒胸露背)。 43、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对于讲方言的同学,我们不能歧视,要帮助他们(正确发音、讲普通话)。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44、赛龙舟在(端午节)举行,风筝节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山东潍坊)举行,本地端午节风俗:(插艾蒿、吃粽子、赛龙舟)。
45、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如:吃的、穿的、学习用品(纸张、铅笔等)、家具等都是农业提供的。不仅日常生活如此,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农作物可以制成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原料,比如棉花、养蚕可以为工业织布提供原料;花生、大豆、甜菜可以为酿造业、制糖业提供原料;麻、秸杆、木材为造纸业提供原料。 46、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农业无处不在。
47、我国的土壤:其中东北地区属于(黑土地),它十分肥沃;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基本上是(黄土地),适合种植温带植物,南方主要是(红土地),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
48、我国虽然土地广阔,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由多变少的原因是:①浪费;②人口继续增长;③不合理利用,好地变差地;④技术水平差,利用率低。土地资源由少变多需要的条件是:①节约用地;②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③科学种地,改良土壤。 49、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春天满地金黄的油菜花,还有夏末秋初划着小船采菱角和莲蓬。
50、没有了(土地),人类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51、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的粮食是(青稞),(牦牛)、(藏山羊)、(藏绵羊)是这里的特产。
52、云南有浓密的原始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素有(药材之乡)和(橡胶园地)之称。
53、人们常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形容自然环境下人们生活习惯、特点的不同。
54、东北平原,小麦收割时,好多台收割机一起工作,场面可壮观了。
55、农业生产是人们从事(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壤)、(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各有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比如北方小麦、玉米比较多,稻米比较少,而南方稻米很多。
5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和(农产品)都十分丰富,这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57、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小麦比较适宜在(北方种植),而南方(稻
米)比较多。
58、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水乡,是(稻米)的故乡,也是(茶叶)的故乡,这里盛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59、“北大仓”是指(黑龙江)省。这里冬天寒冷,夏天温暖,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温带作物。
60、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有这样一个自然现象:(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高峻的秦岭就像一座屏障,使南北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61、过去,在北方地区,冬季的菜桌上只有土豆、大白菜等几种蔬菜。自从政府实行“菜篮子工程”以后,改善了副食供应情况,市场繁荣,供给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62、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地区性),还有(季节性)。
63、与农业有关的格言: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②春华秋实;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④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⑤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64、与农业有关的谚语:①清明前后,种瓜种豆;②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播种正当时;③棉花入了伏,三日两天锄;④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⑤谷雨前,紧种棉。
65、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有一定的时间,叫做“(农时)”。 66、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6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68、小小一粒米,来之不容易。每一粒米中都包含着农民的汗水。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粮食。
69、我国是农业大国,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破坏。 70、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雹灾)、(水灾)和(风灾和沙灾)。
71、雹灾的特点是“(雹打一条线)”。
72、灭蝗通常有(药物灭蝗)、(人工灭蝗)和(生物灭蝗)三种办法。 73、(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
74、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要(适时适度),(过度开采垦荒)会导致不良后果。 75、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
76、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
7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的环境是动物的坟墓。
78、20多年来,全国义务植树人数达(82.2亿),植树398.4亿株,人工林的保存面积达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79、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的休渔期分别始于每年7月1日、6月15日、6月1日,时间分别为:2个半月、3个月、2个月;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海洋资源。长江休渔期是每年4月1日至5月31日。 80、(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海洋资源。
81、(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开始,世界文明古国的起源都始于(农业)。
82、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养育着(人类),孕育了(文明)。我国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对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饮茶)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在,茶就像一位杰出的外交使节,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播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84、我国素有(“大豆王国”)之称。大豆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第一次展出了中国大豆,人们奔走相告,视作珍品。从此,中国大豆驰名中外。
85、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蚕进行饲养驯化了。
86、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犁地)工具,(筒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灌溉工具。
87、无论是(农业)工具,还是(耕作)方式,从历史到现在的变迁中,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历程。
88、(无土栽培技术)是美国一位农学家1929年发明的。它不仅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而且使(植物鲜嫩翠绿)。
89、温室技术、大棚种植让我们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使我们的餐桌四季丰盛。
90、(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它的发明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91、(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科技下乡)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致富的希望。
9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继(农业)以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工业社会)。93、远古社会,人类没有衣服,冬天(披兽衣)来保暖。 94、(用动物的毛编制成柔软的织物),这就是最初的纺织品。
95、织布需要的纺织纤维分成两种:一种是(天然纤维),如(羊毛、棉花、蚕丝)等,另一种是(化学纤维),是用(木材)、(煤)和(石油)等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造出来的,如(尼龙,晴伦,人造毛皮)等。
96、人们在商店里买的衣服都是由(服装厂)生产的。(服装厂)的工作就是把各种衣料加工成(各式服装),然后(运到商店出售),人们就可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了。
97、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品工业),(生产食品)的原料主要是由(农民)提供的,这些原料经过(食品工人)的加工,制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98、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更加快捷。
99、从1989年到2001年,中国工业以三倍于世界工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世界迈一步,中国迈三步)的跨越式发展。
100、从(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看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 判断题
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不是我国的森林宝地。(×) 2、我们每个同学要有爱心,不论对他人还是对动物。(√)
3、牦牛、骆驼、雪橇、船、火车、飞机、汽车、自行车等,它们都是交通工具。(√)
4、我国南方温暖多雨,多河流多湖泊,因此水上交通工具发达(√) 5、我国是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自行车总数达7400万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6、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干旱产麦,南方多雨产稻。北方的面点上百种,南方的美其名味佳肴数不胜数。(√) 7、丝稠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 8、丝稠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9、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
10、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农业无处不在。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都离不开农业。(√) 11、泥土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12、我国土地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3、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壤,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 14、小麦有秋小麦和冬小麦之分。(×)
1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
16、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谷是指:玉米、大豆、高梁、小麦、水稻。(√) 17、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有一定的时间,叫做农时。(√) 18、“生物灭蝗”是治蝗灾的一种重要方法。(√)
1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的环境是动物的坟墓。(√) 20、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海洋资源。(√)
21、古镰、石刀、曲辕犁、筒车、收割机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22、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
23、无论是农业工具,还是耕作方式,从历史到现在的变迁中,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历程(√)
24、温室技术,大棚种植让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25、破坏电力设施是犯罪和为。(√) 26、工业没有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 27、造纸术被称为“文明之母”。(×)
28、印刷品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知识和传递信息都离不开它(√) 29、商周时也把文字刻铸在青铜器上,叫“金文”。(√) 30、公元865年, 中国人已经用木刻版印书了。(×)
31、丝织品发明以后,人们把字写在帛绢上,这就叫“帛书”。(√) 32、印刷品与光盘的优势一样大。(×) 33、从事电力工业的人们也有节假日。(×) 3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很薄弱。(√) 选择题
1.东北地区俗称( C ) A 黄土地 B 红土地 C 黑土地 2.丘陵的红土地是( A )土壤。A 酸性 B 碱性 C 中性 3.青藏高原被称为( A )。A 世界屋脊 B 中国屋脊 C 世界脊梁 4.云南是“药材之乡”和( C )。A 玉米之乡 B 鱼米之乡 C 橡胶园地 5.小麦分为( A )和( D )。
A 春小麦 B 夏小麦 C 秋小麦 D 冬小麦 6.冬小麦主要分布在( B )。
A 甘肃、新疆、西藏 B 华北、黄淮、长江流域
7.黑龙江省原来是有名的( B ),经过几代人的开垦种植,现在已成为( C ) A 北大苍 B 北大荒 C北大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