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生态瓶》说课稿 教科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3:06: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生态瓶》说课稿 教科版

教材分析:

改变生态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七课时,本课是前一课时《做一个生态瓶》的延续,又是下一课时《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该课时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前已经制作了生态瓶,他们制作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有好有坏,这是学生已经观察到的现象。由于每位同学的制作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的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此提出如何改变生态瓶的条件可以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是恰逢其时的。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第一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实际的感触。构建生态瓶并且深入观察是改变生态瓶的基础,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具体操作,于是我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观察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由于时间的原因如果选择现在的五年级学生来完成这一节课不合适,因此我选择了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来合作。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市区的孩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的,整个班级学习风气良好,同学之间能团结互助。虽然只有四年级,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对科学课的兴趣比较浓厚,上课爱动脑,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学生分析结果、现象的能力比较欠缺。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生态瓶就根本谈不上探究改变生态瓶,所以课前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生态瓶,怎样制作生态瓶。当学生制作好生态瓶之后,我布置了连续5天的观察任务(6.6——6.10),在此期间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制的生态瓶进行连续观察,书写观察日记(近100篇)。 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采用图片引入的方法导入情境,让学生通过参观其他同学的作品和自己的生态瓶作对比,发现其他作品的特点和自己作品的不足。参观之后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参观和聆听其他同学的介绍会在心中设疑:为什么有些同学制作生态瓶里的小鱼会死的比较早、比较多。而有些同学制作生态瓶里的小鱼会活得很久呢?于是有的同学会提出可能是生态瓶里的生存环境不同造成的,但是有些同学可能还会有些疑惑,在此提出改变生态瓶的条件来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学生自主提出可以改变的探究条件,选择其中的三组重要条件确定探究内容,接下来由学生根据自己组内的情况自由选择想要探究的实验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预测结果、设定探究方案。在此期间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这样学生既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又对实验方案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次实验是在引领学生经历了有目的的调查和考察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对比实验和多次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实验变量与不变量,引导学生学会设计猜想。

在构建实验瓶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各自的小鱼、水草还有其他生物放入实验瓶中,这样既让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在观察实验阶段教师连续的巡视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学生的观察,而且还可以注意有无个别学生乱写数据,及时加以指导,要告知学生实验探究是需要强调实验结果现实可靠性的,不可乱猜,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总结分析阶段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分析总结能力比较差,在此教师注重了利用数据作对比,引导学生对数据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在由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在努力做到教会学生描述现象与解释现象的区别!

本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让学生的认知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加以升华。故而设计了两个问题思考:1、是不是水草越多越好呢?2、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4倍又会怎么样?让学生在心底明确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更好的适于生物的生存。

为了不把学生的探究行为停止在课堂,所以利用课外拓展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行为带到课下,而且此次课外拓展的内容是让同学们课下做一个小调查:“要让其他小动物生存得更好,我们要怎么做?”也是为了下一节课探讨生态平衡做良好的铺垫,力求做到课上有科学,课下有科学。 授课效果:

中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布置了制作生态瓶的活动,期间学生通过不间断的认真观察书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而且还学会了默默的观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本课教学以生态瓶图片作为引入创设情境,再以参观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以此可以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并且能够聆听他人的讲解和意见,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并且做到尊重他人的成果。在观察实验阶段学生体验到了由问题的提出——结果的预测——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发现结果的完整过程,学生学会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对问题结果产生预测,引发思考,充分活跃了思维又提升了总结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要想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要保持生态瓶中生物数量以及种类的平衡,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学会了严格控制对比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活动,坚持记录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懂得了精心照顾生态瓶的重要性,否则会酿造小鱼的死亡,我们不应该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伤害。 教学反思:

在选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就安排了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瓶,构建生态瓶的概念。主要考虑到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还比较陌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瓶。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不是一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坚持对动态生物的观察并能够发现其中的细小问题是完成本课的前提,故而我安排学生制作生态瓶并进行连续五天的观察和记录。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有关生态瓶中生物生存的许多细节,还将这些以及个人的感想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让我为之感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就选择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增加生态瓶里的鱼这三种改变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究,由于天气太热和学生制作差异的原因,小鱼浮出水面次数的数据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由于课前已经考率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将观察时间由教材中安排的1分钟增加至3分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要让学生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可变条件和不变因素,能够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实践培养。授课时注重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组织学生针对性的做实验,有些学生可能只在观察鱼的运动情况,忘记记录,通过本课教学教会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的分析结果、现象的能力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解释。由于本单元在设计实验方面是比较高的,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实验探究,故而改变了一些常规的教学环节,这样激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在做实验前还有个心里有数。学生明白了尊重实验事实的重要性。在各个讨论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课后留给学生继续研究的空间,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更进一步的延续。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师评价的语言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太到位;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使用不太准确。

这节课真的会让我终身难忘,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一定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具备科学家一样探究精神。原来想要上好一节科学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尤其还是关于生命科学的一堂课学科,甚至比上好一节语文、数学课还要难。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要多一些,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更不能由老师代劳。我们的科学课必须要能够面对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做到人人懂科学,人人爱科学。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生态瓶》课堂实录 教科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减少水和添加鱼、水草会引发生态瓶的变化;

2、让学生亲身经历改变生态瓶的条件,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日记和记录;

3、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对比实验,能够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数

据;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探究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与生活息息相关,做到课上有科学,课下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