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题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4:18: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题库

一、单选题 (必答题)

1.冯特于( B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1897 B. 1879 C. 1900 D.1901 2.心理学历史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荣格 C. 华生 D.费希纳

3.( C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 联想 B. 幻想 C. 想象 D.错觉

4.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C ) A. 自卑者 B. 自负的人 C. 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5.“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 A )A. 抑郁症 B. 自负 C. 躁狂症 D.强迫症

6.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既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以及( D ) A. 独立质 B. 严谨型 C. 兴奋型 D.胆汁质 7.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 A )

A. 心理健康教育 B. 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 C. 心理咨询 D.心理治疗

8.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格具有统合性、功能性、稳定性和( A )等特性 A. 独特性 B. 发展性 C. 复化性 D.一致性 9.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 )

A.华生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詹姆士 10. 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 D ) A 接近性 B 相似性 C 外貌 D 自尊 11. 下列哪个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B )

A. 社会认知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社会比较理论 D. 归因理论 12.利他主义的表现( C )

A. 人不为我,我不为人 B. 人为财死 C. 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万家 D. 逃避责任 13.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的是( D )

A. 内心的平静 B.信心 C. 成功的意识 D. 浮躁

14.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D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 认知的观点

15.( A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6.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7.下列哪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 B )

A.仔细而缓慢阅读 B.进行过度学习 C.死记硬背 D.学习完立即休息 18.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D )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19.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 C )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20.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综合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D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个性 21.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C )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教育

1

22.情感是在人的( A )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

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 D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 自制性 D.坚持性 24.心境具有 ( A )的特点。

A.弥散性 B. 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25.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 )

A. 教育 B.遗传 C.社会 D.实践活动

26.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 C )特征.。 A.能力 B.气质 C. 性格 D. 情感 27.关于“情绪”不对的说法是( A )

A.只有人才能产生 B.情绪的产生与生理需要有关

C.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D.情绪产生多伴有心理,行为上的变化 28..考试焦虑主要属于( A )方面的问题.

A.情绪 B.性格 C.品德 D.行为 29.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华生 B. 弗洛伊德 C.考夫卡 D. 冯特 30.王元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两者的智力相比( D ) A.王元比李平高 B. 李平比王元高 C. 相等 D. 无法比较

31.马斯诺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C ) A.尊重的需要 B. 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 成长的需要

32.“触景生情”是( B )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间接回忆 D.机械回忆

33.吴明认为自己在班级中属于“尖子生”,情况确实如此。这种对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意识称为( B ) A. 生理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理想自我 34.下述自我意识成分中属于自我体验范畴的有( D )

A. 自主 B. 自立 C. 自制 D .自信 35.下述自我意识成分中属于自我调节范畴的有(B )

A. 自信 B. 自立 C. 自尊 D. 自豪 36.个体对自己的智力、兴趣、人格特征等的意识成为( C )

A. 生理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理想自我

37.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断的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进而不断的提高其自身水平。这种自我发展的表现成为(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监督 C. 自我控制 D.自我教育 38. “对自己近阶段的表现感到欣慰和满意”,这属于自我意识结构中的( D ) A. 自我认识 B. 自我监督 C. 自我评价 D. 自我体验 39.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属于心理辅导会谈中的( C )

A. 反映 B. 面质 C. 倾听 D.询问

40.一个学生平时在集体场合中不敢发言,当他一旦主动发言时,教师就表扬他,这种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称之为( D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规范法 C. 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1.心理辅导会谈中,当发现受辅者前后所说内容不一致时,向他提问,以协助他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方法称之为( C )

A.澄清 B. 询问 C. 面质 D.倾听 42.几个人一起骑车会比一个人骑车快,这种现象称为( A )

2

A.社会助长作用 B.从众心理 C.模仿作用 D.服从心理

43.足球比赛时,若乙方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做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A )

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模仿作用

44.张某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待工作一直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的直接上级李某对他的评价极高。但由于多年未曾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其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不匹配,以至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王某将这一现象反映给李某,但李某回答:“不可能!张工作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我是了解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你所说的那种现象!”李某的判断,是社会知觉中的:(D) A.第一印象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定型效应 45.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特征总和称为( D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个性

46.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 A ) A.能力 B.气质 C.需要 D.动机 47.个体能够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称为( D )

A.类化 B.能力 C.消退 D.辨别

48.心理活动中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从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 D ) A. 能力 B .气质 C. 个性 D.意志

49.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近期激活过的图式更可能被使用,这叫做( A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启动效应 D.光环效应

50.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C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51.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B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52.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是以下哪种现象( C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53.以下各种现象中属于近因效应是 ( D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C.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

D.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

5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55.对知觉对象的某一特性形成判断之后,不加分析地推及到这一对象的其他方面,“一好百好,一糟全糟”,这种泛化或扩张的心理效果就是( A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首因效应 56.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效应

57.人们通常认为,山东人是豪爽的,江浙人是温和的。这是印象形成中的什么效应?(B)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58.童话故事中,狐狸说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种行为是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C ) A.投射 B.退行 C.反向 D.合理化

5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挫折防卫机制的表现? ( B ) A.转移 B.投射 C.反向 D.合理化

60.个人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而自己身上却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说是别人有这种性格、恶习或恶念。( A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