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养生体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6:44: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古人的养生体操

清人绘《导引图》止痨漱导引式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西汉马王堆导引帛画湖南省博物馆壹貳叁肆伍陆元彩绘童子导引俑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战国行气铭玉杖首 天津博物馆藏

《内经》中的“导引养身术”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动等

自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体操项目一直是中国体操队的“小金库”,”不仅每届比赛都有金牌进账,2008年更是一举斩获9金。而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发挥不佳,无缘金牌,只在团体项目上夺得两枚铜牌,创下奥运参赛史上的最差战绩。 【名词解释】

“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导引养身术”实际上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运动和按摩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 养生源自神仙信仰

古人很早就开始追求健康长寿,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卜辞的内容与疾病、寿夭等有关。《诗经》中也有

很多祈求希望健康长寿的诗句,如《小雅·楚茨》中有“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等句,表达了古人对长寿的希冀。成书于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保健思想,并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养生思想体系。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长郝勤教授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开始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由此产生了神仙信仰。一些被称为“神仙家”“方士”“术士”的人为了成为“长生久视”“延年不死”的神仙,他们四处寻觅“不死之药”,研究各种“不死之道”。

这些诀窍概括为药饵服食、房中双修、导引行气三大“法宝”。其中之一的导引术,“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导引术就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运动和按摩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郝勤教授说。成体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泥塑彩绘童子导引俑,15个导引俑分别做出搓耳、侧卧、抬腿等动作,虽然其身材丰满似成人,但面部和发型饰物却是孩童模样,表现了导引术有助人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效。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先生曾提出,

四川是神仙思想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此外,四川也是道教发源地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创立正一盟威道,亦称五斗米教或天师道。导引行气等养生术都是其修炼之术。这些环境因素,让四川的养生文化欣欣向荣,不仅在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发现了跨步伸臂的导引图,青城山、峨眉山等都是著名的仙道名山,很多古老的养生功法至今仍在道教宫观和民间流传。 大禹独创“禹步法”

有关传说和文献记载,至少在夏禹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养生保健操。东汉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一个传说:“尧命(禹)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手足骈胝,故世传禹病偏枯,步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意思是说,大禹在长年累月疏理江河、与潮湿环境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患上了偏枯病,为了战胜这种疾病,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健身操,即“禹步”。

“禹步”是一种仿生姿势,鲁迅称之为“鹤膝风”。大禹长期在野外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健康受到损害,逐渐得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禹步”健身操究竟如何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做了详细的解答:“凡禹步法,移步左右脚前后不同。凡欲作法,必先取三光气,又禹步,然后作法验矣??”不难看出,“禹步”实际上是一种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