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9:40: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 单选题(每题 2 分, 共 32 题, 总计 64 分。)

1. 分封制从本质上说, 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 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

构并未发生改变, 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据此,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2.《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

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据此可知当时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3. 从康熙帝开始, 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

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 1200 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4. 北齐均田令中, 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

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 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 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5.“江南铺网阔, 市晚鬻蔬迟”“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庭树纯栽橘, 园畦半种

茶”。这些诗句反映了

A. 文人具有重农思想 B.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C. 区域农业特色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6.《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

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7.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 追求简约质朴,

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是由于 A.国家的积贫积弱 C.民族融合的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 D.战乱的频繁发生

8.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 中指出:“士当求实学, 凡天文地理兵

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 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9. 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 如“同治中兴” “同光新政”“自强新政”等,

其中最能体现其回应西方冲击的是

A. 同治中兴 B. 同光新政 C. 洋务运动 D. 自强新政

10. 回顾历史, 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笫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

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

A.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B.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与震撼 C.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D.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11.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主专制的痕迹”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 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日伪政权教科书 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出处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

12. 洋务派的一位代表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赋财

动以数百计, 无非取资于煤炭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电信、丁口税。”这表明 A. 洋务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 洋务派主张与外国争夺市场

B. 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 D. 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

13.甲午战争以后, 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 二

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 等。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14.下表是 1901—1911 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门类 新增数量(家)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82 70 556.9 53 786.8 28 130 60 3813 20 352.1 73 2272.9 新增资本(万元) 1332 表格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说明 A. 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C. 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

B. 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D. 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极为困难

15.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演说指出, 不能将康有为主张复辟归结为“违背孔教国国

民之心理”, 他说:“主张尊孔, 势必立君; 主张立君, 势必复辟”。 陈独秀意在

A. 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B. 阐明用儒家思想治国才能得民心 C. 为康有为的复辟寻找理论依据 D. 指出儒家文化与共和制度不相融

16. 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人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

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 是指当时提出的

A. 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 B. 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C. 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 D. 循天下之公的“众治” 主张

17. 1917 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

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 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A.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C.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