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政治人教版选修2巩固提升训练:专题四 第1框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0:04: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选择题

1.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扼杀,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C.自由贸易主义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解析:选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项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是苏俄为夺取战争胜利而采取的生产分配政策

B.新经济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C.新经济政策是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制定的新的方针政策 D.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选C。A、B两项把新经济政策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混淆了。D项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表述有误,其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C项是正确的。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苏联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受到农民的欢迎,这是因为( ) A.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发展了资本主义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农民的欢迎表明其符合农民的利益,D项是正确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不能使苏联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A不选;其意义之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但不是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C项不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迂回曲折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B项也不选。

4.列宁关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认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就是干蠢事,就是自杀。”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苏俄已经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 C.苏俄要创造条件消灭商品生产

D.商品生产在苏俄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仍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解析:选D。列宁只是把发展商品生产看作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A项观点不符合题意;

B、C两项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存在,也不正确。D项是正确的。

5.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苏俄的生产力水平 B.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C.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商业

D.没有看到共产主义还没学会经商

解析:选A。商品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列宁没有正视苏俄当时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现实,所以有此观点。A项是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

6.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要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同时,苏维埃政府陆续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

材料二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人们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年二、三月间,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暴动,表明苏俄国内的经济危机发展成为政治危机。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2)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解析:此题较为综合。第(1)问,要求学生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比较,首先要熟悉这两个内容,其次是要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列出比较点加以比较。第(2)问,其实是回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变化:在农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

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工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在保证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苏维埃政府把一些企业租给国内外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私人交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2)原因: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在战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并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导致工农联盟出现新裂痕,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结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7.材料一 继1933年出台第一农业调整法以后,1938年美国又出台第二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在农业经营者有粮食剩余时,政府贷款帮助他们储存余粮;在粮食短缺时,农业经营者出售储存的粮食归还贷款。

材料二 苏俄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每年以赋税的形式将一部分余粮交给国家;上缴的税额,政府在春耕前公布,秋收时增产不增税,并对贫困户和因灾减产的农户减税或免税;纳税后的剩余农产品由农民自行处理,可以到市场自由买卖。

(1)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角度,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联系两则材料,归纳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共同的影响。 解析:解答第(1)问抓住设问“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角度”这一答题界定,从对计划和市场的不同态度思考。解答第(2)问,主要就是联系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答案:(1)两者都重视计划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罗斯福“新政”更重视国家计划的作用,而苏俄新经济政策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

(2)①两者都对当时的国家政权起到巩固作用。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使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制度在美国得以形成;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都起到恢复国民经济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都推动了人们认识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引发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提出共产党员要“学会经商”、国家调节商业,表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