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7:25: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9. 图中南部沙嘴急剧蚀退的原因是 A. 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增加 C.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10. 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 A.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C. 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

B.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碱少 D. 黄河改道,北部入海泥沙淤积 B.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 D. 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11. 2003—2006年期间,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 【答案】9. D 10. D 11.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极其变化,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调用知识的能力。 【9题详解】

图中南部沙嘴急剧侵蚀后退,说明河流入海口沉积的泥沙减少,原因可能是河流流量的减少或含沙量降低。读材料可知,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从图中可看出,特别是2002-2003年、2003-2006年两时段南部沙嘴急剧蚀退,说明与中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段相吻合,与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密切相关,D正确;图中1999-2002年南部沙嘴侵蚀后退不明显,此时段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也增加,说明受其影响较小,A错误;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不会在某一时段特别明显,B错误;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只会增加流量和泥沙淤积,C错误。故选D。

- 5 -

B.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D. 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10题详解】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水上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故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是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D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黄河的入海口泥沙增多,南部和北部的沙嘴都应该扩张,而不是只出现南部消减,北部增多,故A错;黄河沿岸农业一直较多,因为降水较少,故农业需要充足的灌溉,不可能减少,故B错;换黄河改道次数较多,故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从图中可看出, 2003-2006年时段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说明2003~2006年期间与中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段相吻合,故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会使北部沙嘴快速减小,不合题意,A错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及气候异常,降水增加,都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也会加剧南部沙嘴沉积,不合题意,B,D错误。故选C。

【点睛】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俗称沙尾,属于海积地形,是沙洲的一种形态,多由沿岸河流或海浪搬运泥沙,在海岬尖端或海岸之转折处沉积,透过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堆积作用,形成一条沿岸以状似尾巴的低矮狭长沙滩由北向南延伸入海,另一端则与陆地相连。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6 -

(1)推测第5次产生洪峰的原因。

(2)分析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 (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分析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效益。

【答案】(1)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大(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 (2)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3)①自然原因:黄土结构疏松(土质疏松);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等;②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毁草毁林);采矿、修路、修建窑洞等。

(4)①调节气候;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④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增加了土壤肥力。 【解析】

【详解】(1)汾川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因此形成洪峰的原因应从降水、水系特征、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但水系特征、植被覆盖率等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由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

的- 7 -

(2)河流含沙量高低的具体影响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强列、岩石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土高原黄土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方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小)、植被覆盖、降水强度等。但对同一条河而言地形地势、土质、地质构造等因素短时间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本题应从降水与植被覆盖来考虑。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3)影响河流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有:植被覆盖率、土质、降雨强度、地形地势等。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影响较大。结合黄土高原实际情况即可。

(4)森林的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④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13. 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意大利是欧盟的重要国家,了解该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与欧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1)据图概括意大利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状况。

(2)从气候、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意大利粮食作物种植的自然条件。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