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0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我院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推动和实施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社会服务、就业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

聘请汽车等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参与学院学术委员会,借助于校企合作这一广阔平台,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一是定期组织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及时调研并准确地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供求情况,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在完善现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研究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建立健全鼓励、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制度和办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评价体系,引导、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组织、实习实训的组织管理、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等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与创新。

二、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搭建平台

各教学系部成立由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行业组织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教学事务部统一指导、协调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灵活性,指导本系部各专业的建设工作。一是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互动程序,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职业需求预测,进行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可行性论证。二是主动适应汽车等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研讨、预测专业的汽车等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三是以行业从业人员能力标准为基础,对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平台

一是建立合作单位人员互相聘任制度,企业聘任专职老师顶岗生产或担任技术指导;学校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指导人,聘任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传授技能知识,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其中,聘请专家、教授36人,聘请企业专职教师31人,二是组织学校教师定期到生产单位接受培训,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其中,近几年,有()人次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批量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观摩超过20人次。三是接受企业人员到校培训,在校企合作定向班的实施过程中,一部分教学内容是由企业讲师授课的,利用企业讲师到校授课的机会,组织学校教师听课学习,观摩教学过程,为学校教师和企业讲师交流创造机会和条件。截至目前为止,通过企业培训能力认证的教师达到14名。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四、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平台

坚持“不求完全拥有,但求充分利用”的原则,在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与联合,多渠道、多形式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尝试开展形成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实体或利益联合体,如共建合资企业、共同组织合作社或行业协会、互相注入资金或投入设施设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承包管理经营等。同时,加强对已建成的实训基地的监管和引导,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在校内,企业与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培训中心面积约7000平方米,企业为校企合作定向班投入教学用车28辆,各品牌专用工具、设备、共计超过1400万元。大量先进的的实验实训设备,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创造了条件,为学院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保障。

五、利用校企合作,为促进学生就业创造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各系部的就业进行联络指导与统筹协调,建立院级就业网络,形成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二是建立一支企业人员占

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的、专兼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分工明确,协调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为止,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共有10个定向班,包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保时捷、通用、东风标致雪铁龙、陕汽重卡、比亚迪等品牌项目,累计培养学生1016人,通过校企合作定向班考核的学生100%进入相关企业就业。由于校企合作企业在行业内基本具备良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保证了学生高质量的就业。相关的校企合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其下属的销售公司输送人才,定向班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高质量的往届定向班学生在企业就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就业季,相关企业在学院内召开专场招聘会数量较多,为非定向班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机遇。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就业平台,为全院学生的优质就业创造了条件。

六、校企合作为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创造平台

学院相关系部与部分校企合作单位成立多个项目小组或科研合作组织,共同进行新技术应用推广。建立科研任务互动机制,实行研究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对于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各方的人才、知识、技术、设施、经费等优势,形成合力。学校实训中心组织协调学校技术人员,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为企业进行检测分析,或者深入企业现场,解决企业遇到技术难题。

七、为企业在职人员培训搭建平台

依托校企合作培训中心和各种支持平台,统筹学院与企业的人力、物力,一是应合作单位需求,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职工和学校教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管理培训;二是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成人教育。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培训平台,为企业在汽车领域的机电维修、销售业务和服务管理岗位共培养218人次。

校企合作各种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