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选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8:14: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扬州中学十二月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选修)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分封制崩溃 C.维护了宗法制度 D.促使礼崩乐坏

2.《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 3.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际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D.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4.《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5.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

6.《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7.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

- 1 - / 9

压在泥里动弹不得”。“这场战争”

A.进一步被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8.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08年,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材料说明清朝的立法行为 A.是为了限制民用工商业的发展 B.一定程度顺应了经济发展新趋势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加快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②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 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11.“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12.对历史事件能够做到明确的时空定位,是学习历史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下列地图能反映“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是

A. B.

- 2 - / 9

C. D.

13.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邀集全国工商联执委会的委员进行座谈。这次座谈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组建中央人民政府 C.改造私营工商企业

B.制订社会主义宪法 D.研讨科教兴国战略

14.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15.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 A.社会契约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民 D.人身的自由 16.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 C.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 D.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17.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 年份 1930~1932 1933~1937 460 440~450 20~25 15~20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20.“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材料所述的美国政策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使欧洲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揭开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序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 3 - / 9

21.(12分) 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但两人也是著名的“冤家对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材料二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以上材料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4分) 22.(12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从其产生起便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

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余治平《唯天为大》

材料二 汉初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军事将领,文帝时允许“入粟拜爵”,使得大量商贾入仕,又对黄老的无为之学极为推崇,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但清静无为的黄老

- 4 - / 9

之学实际上弱化了君权和中央的政治干预能力,致使统一的中央政权和政治格局面临着来自羽翼逐渐丰满的地方势力的挑战。武帝时期,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之后,必然要求有为政治的施行,这导致对治国人才的需求大增,人才与教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唐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董仲舒的思想为例,就“儒学功能”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23.(12分)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其产生的巨大力量“将工业化这个滑翔机拉着飞上天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而棉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的约束相对较少,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引发了技术创新,带来了棉纺织部门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1771年,阿克莱特和他的合伙人在曼彻斯特德文河谷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成为生产的标准样式。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棉纺织业的惊人增长,带动了英国经济的“起飞”。首先,机器化的生产模式很快扩散到毛、麻纺织,使机械工程和金属制造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其次,棉纺织业所获得的利润为其他部门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最后,生产管理模式也很快向各行各业扩

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取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工业化进程特点,说明棉纺织业是怎样带动英国经济“起飞”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启示。(3分) 24.(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 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

- 5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