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44: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

(2)能力: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 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分析:

1、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1

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本课课文时,对《标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具体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这一特点。

2、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

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

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原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

2

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与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背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仍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仍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小,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

(2)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1)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备课资料】布尔什维克的由来

布尔什维克系俄文的音译,意为多数派。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订党纲、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获多数,故名。此后,布尔什维克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代称。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

一战对俄国的影响:沙俄参加“一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从国际范围来看,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总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存在,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备课资料】俄国历法:俄国古代采用“创世纪年”。最初记载历法的《编年史》将公元前5508年定为“创世纪年”的元年,新年从3月1日开始。公元1492年以后改为从9月1日开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采用儒略历(旧历),将“创世纪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为1700年1月1日。儒略历每年平均为365.25日,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这一微小误差导致每128年节气日期提前1天。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实行历法改革,将当年春分由旧历3月11日,将日期后移10天。并规定新历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600年,2000年)置闺外,其他世纪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闺。从而使新历每400年较旧历少3天。历法改革造成了旧历和新历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纪旧历日期比新历日期早11天,19世纪早12天,20世纪早13天。1918年1月26日,苏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旧历,采用新历(即公历)。

(2)经过:(教师略讲)

【备课资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10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25万人。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参加示威和集会的群众,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11日,布尔什维克维堡区委员会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驻守彼得

4

格勒的士兵拒绝向工人开枪,大批转到革命方面。起义士兵和工人逮捕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释放政治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布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国迅猛展开。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覆灭。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备课资料】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

1613年1月,罗斯托夫总主教菲拉列特的儿子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1645)被俄罗斯贵族、大商人和高级僧侣等推举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1741年,伊丽沙白·彼得罗夫娜继位,男嗣断绝,外戚当权,但仍袭用罗曼诺夫王朝的名号。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国三百多年,共经历了16位沙皇。1917年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克拉二世被迫退位,次年7月17日,沙皇一家被处决。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国家事务,这表明它是新生政权的萌芽。但在苏维埃中占多数席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支持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1)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