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学设计作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4:03: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二月革命概念;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概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唯物史观、联系、对比,分清主次矛盾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人民的历史必然选择。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依据: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难点】

难点: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依据: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从而总结出来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对于学生来说较有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下巴黎公社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的,巴黎公社政权仅仅存在了60多天,便以失败告终。尽管是失败的,但是这是第一个工人政权,也是第一次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那么同学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第一次成功是发生在哪个国家么?在这个国家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是偶然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讲授新课: 一、历史条件 (一)客观条件

1.1861年改革(板书)

在1861年俄国发生了农奴制改革,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依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依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窄,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正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原因。 材料一: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封建剥削形式。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学生答: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是相对落后的

材料二:课本两幅图,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发生前俄国的什么社会现实? 学生答: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 2.社会矛盾尖锐(板书) 材料三:

1914年的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人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战中,俄军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材料三说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哪一条件?

学生答:一战激发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一战激发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板书) 材料四:课本P78小方框里的“布尔什维克”。 前面三项条件都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拥有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二)主观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板书)

[过渡]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又是如何迎来胜利曙光的呢?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二、过程(板书)

1.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板书)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冬宫,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被摘了下来,革命的红旗也代替了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顷刻间被推翻。这次革命在历史上被称为“二月革命”。那么,这场自发的武装起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学生答: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甘居次要地位,成为辅助性政权。但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是采取暴力手段建立一个苏维埃领导的政权,还是继续支持临时政府,两个政权长期并

存,友好相处?革命后的俄国到底向何处去呢?我们来看一下,伟大导师列宁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处理的?

2.《四月提纲》——和平夺取政权(板书)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流亡国外的列宁在1917年4月16日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什么新方针?

学生答: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的方针。

列宁为什么在《四月提纲》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答:列宁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主要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及利用政权解决当时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迫切的问题,一是经济问题(土地和面包),一是和平问题(退出战争)。列宁认为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二月革命后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应当设法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并利用无产阶级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和退出战争。可以说,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解决了二月革命后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步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革命和平发展的可以及其丧失:鉴于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的特殊形势,列宁还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列宁认为,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下,“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两个条件保证了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的发展,不久便爆发了七月流血事件。

3.“七月流血”——武装夺取政权(板书)

临时政府用武力对付示威群众,并下令通缉列宁,使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及时调整政策,在1917年7月底召开会议,作出了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重要决议。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标志革命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1917年8月底,原沙皇将军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一周后被平息,到9月15日,科尔尼洛夫被逮捕。在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大增,越来越多的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手中,其中包括彼得格勒,莫斯科等重要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这一切表明:武装起义的时机已逐渐成熟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9页上面大字部分和小字部分),了解一下十月革命的情况。 4.十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板书)

注意: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名称使用的都是俄历,公历时间分别是在3月和11月,识记时不要搞错了。 [思考题] 1. 讨论:通过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总结出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农村,这就是“城市中心论”;(2)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3)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 2.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