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9:17: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5(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必要性;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在充要条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等价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充要条件意义及给定两个命题之间的等价(充要)关系的判断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问: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四类,有哪四类?
答: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练习: 判断下列各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1)若x>0则x>0(充分不必要条件)。
(2)若两个角相等,则两个角是对顶角。(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则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充分必要条件)
(4)若x是4 的倍数,则x是6的倍数(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5)若a,b为实数,a?b,则a?b。(充分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
222
复习引入 概念解释 充要条件 (概念形成) 例题解析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结合问题进行说明:命题(3)中: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所以“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是“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又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所以“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又是“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的必
要条件。因此“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是“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2、充要条件定义
一般地,如果既有α?β,又有β?α,就记作:α?β(“?”叫做等价符号),那么α既是β的充分条件,又是β的必要条件,我们称为α是β的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说明] ①可以解释为α?β,α与β互为充要条件。②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必行,无它必不行。③可以结合实例解释为:如|x| = |y|与x2 = y2互为充要条件,即若|x|=|y|,则一定有 x2 = y2;若|x|≠|y|,则一定有x2 ≠ y2。 三、概念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
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α是β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补充例题) (1)α:(x-2)(x-3)=0;β:x-2=0. (2)α:同位角相等;β:两直线平行。 (3)α:x=3; β:x=9。
(4)α: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β: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解:(1)因x-2=0 (x-2)(x-3)=0,而: (x-2)(x-3)=0?x-2=0.
所以α是β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α是β的充要条件。 (3)因x=3
x=9,而x=9?x=3,所以α是β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
22
(4)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α是β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说明]①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解答各题。②等价关系与推出关系一样具有可传递性,充要条件间的关系即等价关系,可通过多次等价关系传递性得证,这也是证明充要条件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22例2: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b?4ac?0”是“方程
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什么条件?为什么?(课本例题P21例5)
2b2b2?4acax?bx?c?0解:方程变形为(x?)?.
2a4a2∵b?4ac?0 ∴x1?x2??22b 2a∴“b?4ac?0”是“方程ax?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充分条件。 反过来,方程ax?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那么根据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得
2b?x?x?2x??21?12a
?c?x1?x2?x12?a?∴b?4ac?0
∴“b?4ac?0”是“方程ax?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b?4ac?0”是“方程ax?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充要条件。 [说明]充分性证明:条件?结论;必要性证明:结论?条件。 四、巩固练习
课本P/22——练习1.5(2)1,2 补充练习
1、判断下列各命题条件是否是充要条件:
(1)x是6的倍数,则x是2的倍数。(充分不必要条件) (2)x是2的倍数,则x是6的倍数。(必要不充分条件) (3)x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则x是6的倍数。(充要条件) (4)x是4的倍数,则x是6的倍数。(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完成下列表格
α ab≠0 (x+1)(y-2)=0 方程ax+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根 x=1或x=-3 a-b=0 22222222β a≠0 x=-1或y=2 △=b-4ac>0 2α是β的什么条件 x+2x-3=0 a=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