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正式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 20:3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

利溪小学校课题组 王 进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文化教育,无论是德育、教学,还是管理,都存在着一个文化的问题,都需要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当我们把某门学科教学成为某学科文化教育时,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

学校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舶来之物。换言之,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一研究领域的比较适合中国学校校情的,为理论界和实践者所共同认同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看,构建学校文化的活动,当然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从实践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实践,推进学校向更理性的层面发展,这是一条值得我们探索的路径。

2、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场新的教学革命。传统教育一个很明显的弊端是教育的封闭性,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全面、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应该确立开放的教育理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但同时也依托于学校良好的基础和氛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一再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

课程改革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或者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文化又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与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也必须统领全校工作。学校文化是学校课程资源的精华所在,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程度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接受新课程的引领、洗礼和重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进入“十二五”,我们期望通过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以促进师生观念、教学风格的塑造与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我校校舍是大夫庄园,于2003年别南充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文物,属于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通过近几年的几次维修,大夫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发掘校园文化渊源,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相关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价值

1、让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显性化,以活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构建灵动的校园文化体系。

2、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形成风格,突显个性。

3、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学校文化的定义是什么?给“文化”下定义,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华师大郑金洲教授所收集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310余种,而学校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对它概念的界定也不是易事。华师大范国睿教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定义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由此,学校文化主要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构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营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切实推动我校文化建设,我校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经过讨论商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即规范,学校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我校结合校情,已经制订、完善了《教职工聘任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工作量奖惩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