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3:38: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说明:整理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一些基础知识,希望有一些帮助。但还需要认真读原著,注重文中的细节,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分篇简介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介绍

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父亲出自《五猖会》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范爱农出自《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相关练习 一、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3、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6、“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7、《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8、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9、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10、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11、《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

12、“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3、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4、《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5、《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16、鲁迅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的看(《儿童世界》)而感到中国儿童的可怜。

17、《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有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又勤劳的保姆(长妈妈),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又没有民族歧视的恩师(藤野先生)、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与懦弱的朋友(范爱农)、严厉、慈爱的(周伯宜)和自私、阴险的邻居(衍太太)及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8、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观影事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