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16:36: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管理学(第三版)

杨文士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 管理者、管理者与组织

第1节 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助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协调”,是“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绝不是把人“管住”、有效的管理就是要“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计划--明确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组织--分工和协作、人们之间关系的

安排。领导--营造一种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氛围。控制--使事情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两重性--生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性。

第2节 管理者的分类与角色

管理者及其分类:(一)管理者的纵向分类--1.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2.中层管理人员--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3.基层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二)管理者的横向分类--1.综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部分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2.专业管理人员--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管理者。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职能 管理者的角色: 角色 人际关系 信息传递 决策制定 角色分类 挂名首脑 监听者 企业家 领导者 传播者 混乱驾驭者 联络者 发言人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第3节 组织与环境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指由复数的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各种组织存在的共同特征:每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组织都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于规范、调节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组织的系统管:

组织的环境:1.一般环境,包括经济和技术的、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然环境的各方的各方面要素。2.具体环境,包括竞争对手、顾客、资源供应者、政府管理部门、公会、媒体和其他利益团体等。 组织范式的转变: 组织的特征 环境 资本的形成 技术 规模 以前 稳定 资金、建筑、机器 常规 大 今后 混乱 信息、知识 非常规 适中 目标 文化 结构 领导 沟通 控制 计划和决策 指导原则

第4节 企业与企业管理

成长、效率 雇员接受命令 刚性、集权、边界分明 专断式 正式、书面 等级制 管理人员 家长制 学习、效果 授权、参与 弹性、分权、边界发散 服务式 非正式、口头 分权式、自控 每个人 人人平等 第5节 组织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恪守道德规范:(从以下综合的方式来实施)1、人员的选拔2、道德标准3、高层管理者以身垂范4、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5、提供道德规范方面的培训6、实施独立的社会审计7、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二、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的含义: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

(三)社会责任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管理者只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股东利益,虽然遵守国家法律,但管理者并未感到有义务满足其他的社会需要;第二阶段,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扩展到具体环境中的其他相关方,及顾客和供应商方面,强调公平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安全的产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以及类似的举措,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具体环境中其他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公东的责任;第四阶段,管理者感到他们对社会整体负有责任。他们积极促进社会公正、保护环境、支持公益活动。 三、基于价值观的管理:

绝大多数公司都会在其核心价值观中表达其对于人、诚信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看法。此外,顾客、社会责任、创新、团队精神等也是常常包括的主题。

如通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1、客户热忱2、持续改进3、诚信正直4、团队合作5、创造性6、对个人的尊重和责任感。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1节 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第2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与其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与科学管理:四项基本原则:(一)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二)合理的选择工人,做的人适其事(三)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工作(四)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公担工作和责任。

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二,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代替旧的依据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去处理各项工作的做法。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1.卡尔-乔治-巴思2.亨利-甘特3.吉尔布雷斯夫妇。 美国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米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

特点: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物资满足程度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管理问题的核心。

理论解决的重点问题:单个人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

第二次高潮:1920年美国通用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高潮: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研究。 二、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重点)

(一)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六种基本活动是:1、技术交换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核心地位);五项职能: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二)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方向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韦伯及其思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其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正规化的人员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非个人的人员关系。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泰罗主要关注工厂现场的管理问题,法约尔则更多地从组织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而韦伯则集中研究了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强调管理要用事实、理性、思考和规则来代替随心所欲的个人习惯,是管理的古典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早期贡献者:1、罗伯特.欧文2、雨果.芒斯特伯格3、玛丽.帕克.福莱特4、切斯特.巴纳德

二、梅奥与霍桑试验:(重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新型领导的态度。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第4节 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领域分成以下分支:

1.规划论2、库存论3、排队论4、对策论5、搜索论6、网络分析 第5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管理理论的丛林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2、经验或案例学派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5、群体行为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二、系统管理理论---主要论点:

1、企业是一个一体化系统2、企业是由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3、运用系统观点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 三、权变管理理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理论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在管理中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

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主要观点: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变量: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具体环境)、内部环境 管理变量:管理过程变量、计量变量、行为变量、系统变量

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等。

第二篇 计划职能

第三章 计划职能的概述

这种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第一节 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为使组织中的各种活动能够有节奏地进行,必须有严密的统一的计划。一个完整的计划包括: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

计划的作用:1、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2、使组织集中全力于目标3、使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4、为控制奠定基础。

计划的内容:1、我是谁?--组织的使命2、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组织的价值观3、我要到哪里去?--组织的目标4、我如何到那里去?--目标的战略和途径 计划的性质:(一)目的性(二)首位性 (三)普遍性(四)效益性 计划活动的输出:计划活动是对未来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它有使命或宗旨、愿景、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组成。

计划的步骤: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4、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5、评价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 第二节 使命、愿景与目标: 一、使命:(一)使命的含义:使命,也成宗旨或目的,是一个机构的基本定位,一个机构存在的理由,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它决定了一个组织做什么、不做什么。它是组织中的人们思考、决策和行动的共同依据。(二)使命与利润(三)使命陈述(四)存在的误区 二、愿景:1、愿景的含义2.愿景的表达。 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作用:

1、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2、组织的方向与追求3、促进组织成员的主动、自律和责任。 四、目标:(一)目标的性质

1目标是分层次的2目标是一个网络体系3目标具有多样性4目标是长短期相协调的整体。 (二)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五、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由来(二)目标管理的特征(三)目标管理的益处(四)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第三节 预测

一、预测的含义与作用:预测就是对未来环境进行的估计。

二、预测的方法1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2定量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分析)。 三、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因素:1、预测的期限2、有无数据可用3、时间与费用4、可用的手段5、预测人员的能力。

第四章 战略管理(20分)

(必考)概念:战略管理便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

第一节 战略管理过程:1、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2、外部环境分析3、内部环境分析4、战略的选择或制定5、将选定的战略付诸实施6、战略的调整与变革。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综合便是所谓的swot分析。 第二节 战略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简称pest分析,即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分析。

五力模型:1、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2、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3、使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4、顾客或买主的交涉能力5、供应商的交涉能力。

五力模型 使用代替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 ↑ ↓

供应商的交涉能力

←→ ←→

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 顾客或买主的交涉能力

↑ ↓

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一)核心能力分析:

(1)核心能力的特征:1、优胜的2、不可迁移的3、不可替代的4、不可模仿的5、持续的 (2)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专升本):

进料 基础设施 利 润 利 润

市场与销售 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与开发 采购 生产经营 发货 (3)swot分析: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4)机会和威胁分析(环境的趋势的两大类)(OT) (5)优势和劣势(SW)

优势——S 劣势——W 机会——O 威胁——T SO战略 WO战略 ST战略 WT战略 SWOT战略分析工具 第三节 战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