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4 找拱形|教科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6:02: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找拱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圆顶形和球形与拱形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记录单一:能承受的垫圈数 记录单二:塑料饮料瓶的观察记录单 纸环、垫圈、塑料瓶、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拱形的结构,知道它有很强的很强的抗弯曲能力, 那它在我们生活中肯定有很大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拱形。(出示课题《找拱形》)

(二)认识圆顶形以及认识它的受力特点

1.教师出示图片(安全帽和国家大剧院),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形状像屋顶、锅盖这样的,科学上又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圆顶形”。 2.与拱形又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演示:一个拱条放入圆环,两个拱条,更多个拱条,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许多拱条组合成了我们的圆顶形。因此圆顶形可以看作是多个拱形的组合。 3.拱形的受力特点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就深入研究“圆顶形的受力特点”。 怎么研究呢?我们需要选择纸环和拱条做帮助(实验)。

我们把纸拱放入纸环后,利用垫圈就可以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了。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的承受力”实验。 出示记录单 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两个拱形的组合 四个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再出示实验提示:

(1)在纸拱中间往上叠加垫圈。

(2)纸拱坍塌后,记录数据在记录单上。(去掉最后一个) (3)如遇拱条弯折,及时更换,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材料。 (5)请小声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情况(备用纸条的更替) 6.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数据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发现?

实验发现:纸拱的数量越多,承受的垫圈个数越多,抗弯曲能力越强。 7.分析圆顶形的受力特点

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三)了解球形的受力特点

1.圆顶形抗弯曲能力如此强,有没有比圆顶形抗弯曲能力更强的结构?圆顶形在向下一半是什么形状?(球形)

2.球形与拱形、圆顶形有什么相似之处? 球形是由更多的拱形组成的。

3.那球形坚固吗?它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球形很坚固。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想四周均匀散开,球形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出示球形的受力分析图) 4.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关于球形的结构? 图片出示:灯泡、东方明珠塔、鸡蛋等。

(四)塑料瓶的研究

1.今天我们学习了拱形、圆顶形和球形这几种结构,接下来我们从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品中来找一下有没有这些结构?(出示塑料瓶)我们来找找看塑料瓶中是否存在这些结构。在找之前,我们先来将塑料瓶分成三各部分有助于我们的观察,上部分瓶口,中部瓶身和下部分瓶底。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对塑料瓶进行研究,并进行记录。 2.出示记录单

塑料饮料瓶的观察记录表 形状 上部 中部 底部 最厚的地方 最薄的地方

最硬的地方 最软的地方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并记录,教师巡查。

4.现在请小组成员来汇报一下,塑料瓶上部是什么形状的?(圆顶形)中部呢?(圆柱形)底部呢?(圆顶形)哪个地方最硬?(瓶口),哪个地方最软?(瓶

身),哪个地方最厚?(瓶口),哪个地方最薄?(瓶身)。

5.那塑料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美观、牢固、容易生产、使用方便…… 6. 看来小小的塑料瓶也蕴含了大大的科学道理!

(五)生物体内的拱形

1.前面我们一直研究人工设计的拱形,同学们可不可以寻找一下我们自己身体上的拱形吗?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摸一摸找找拱形看,并且想想看这些拱形的作用。

2.处理人体内的这些拱形以外,其他生物体内有拱形吗?

五、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以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为基础,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不规则弧形结构中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认识塑胶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在一开始设计时,我也采用了书本上的第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手来压半个乒乓球来感受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但是在试教过程中,学生用力一压就被压坏了,他们很难从中感受到圆顶形有比拱形更强的抗弯曲能力。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按压整个乒乓球来感受球形的抗弯曲能力,依旧一样,被学生轻松的压扁了。对于学生而言,他对于让它压乒乓球的理解不在于感受球形的受力大小,而在于如何用蛮力将其压扁,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球形的受力特点。就这样,第一次试教以失败告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我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因为通过前面的铺设,学生已经认识到圆顶形是由多个拱形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比较一个纸拱和多个纸拱的承受垫圈的数量,实验现象明显,而且学生能通过纸拱在实验过程中的弯曲程度,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圆顶形的受力特点。认识了圆顶形的受力特点,学生就能轻松地认识到球形的受力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被突破了,这也是本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师再叫学过程中的语言可以更加简短、精炼一点。在找生活中的球形和找生物中的拱形环节,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给于更多消化知识和判断的时间。

这堂课总的感觉还可以,学生了解了圆顶形和球形抗弯曲能力很大的特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让他们在独立探究中有所发现,并建立起学习科学的兴趣。